真正的「財富」

製造財富

財富不等於金錢,財富存在的時間就跟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事實上,比人類存在更久,就連螞蟻也擁有財富。今年是種比較近代的創造物。財富是最基礎的事物、財富是我們需要的事物。財富是你想要的東西,並非金錢,金錢只是移動財富的方式。

財富不是固定不變的,小孩知道自己可以創造財富,儘管它們不曉得自己知道。如果要送朋友禮物,而身上又沒有錢時,你會自己做。

老爸財富模式(Daddy Model)與現實最大的分歧,就是勤奮工作的評定,老爸模式看工作的努力程度而支付報酬。但現實世界中,財富是由一個人實現的成就來衡量,而不是其努力程度。如果我用牙刷幫別人漆牆壁,屋主不會因為我的辛苦而多付我錢。

如果一個人想致富,我想最好的機會莫過於自己創業,或是加入新興創業團隊。

創業通常牽涉到科技,「高科技新創企業」反而像是個重複同語義的贅詞。新創企業就是成立一間處理艱深科技問題的小公司。

就經濟學的角度,創新可以想像成壓縮人的一生經歷至短短數年中。與其庸庸碌碌的工作四十年,還不如用盡全力工作四年。科技產業中,這份衝勁將帶來豐厚的回報,快速工作為你帶來額外報酬。

**工作上的不變法則:如果想賺到一百萬,則必須忍受具有一百萬價值的痛苦。**在郵局工作一輩子,存下所得的每分錢,最後可賺得一百萬;但是你得考量一下在郵局待五十年所承受的壓力。創業家則是把五十年份的壓力濃縮於數年間體驗。承受與經濟價值相等的痛苦後,通常能取得一些報酬,但你不能逃避基本的守恆定律。如果新創企業這麼容易,每個人都會投身新創企業。

創業不是什麼魔術。創業家並未改變創造財富的法則,它們只是表現了微笑曲線的某個端點。

有一項只能在新創企業中可以獲得的價值就是**「不受干擾」**:因為駭客所需的時間定量非常長,可能要花一個小時才能將程式載入腦海裡。

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賺錢,而多數公司賺錢的方法,就是創造財富。公司的專業化可能掩蓋了這份相似性,你可能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製造人們想要的東西;你的貢獻可能是間接的。幾乎所有公司行號的存在,都是為了回應人們的某些慾望。

一個大學畢業生總是想著,「我需要一份工作」,而其他人也會如此告誡他,就好像變成某個機構的成員是多麼重要的事情。但更直接的表達方式應該是:你需要開始做些人們想要的東西。即使不加入什麼公司,你也能做到。所有公司只是一群人在一起做些大眾有興趣的東西罷了。重點在於製造人們想要的東西,而不是加入什麼公司。

工作是指做些人們想要的東西,然後與公司的其他人平分。

對於程式設計師而言,財富創造比率的多樣化也很明顯。成功的話,厲害的程式設計師可以在幾週內創造價值百萬的財富。普通的程式設計師在同樣時間內的產值,可能是零,甚至是負數(例如寫出有錯的程式)。所以有很多優秀的程式設計師是自由主義者,

我想,大公司最大的困擾,莫過於分派每個人工作的價值。在大多數時候,只是在瞎猜。在大公司裡,工作得普通認真就能得到一份預期中的薪水。公司不會希望請到特別無能或特別懶惰的人,但你也不用把生命全都奉獻給工作。你不能大搖大擺的跑到你老闆面前說,「我想要比現在工作得十倍努力,你可以付我十倍薪水嗎?」原因之一,老闆們已經假設你盡了全力在工作,但更嚴重的問題則是公司無法評估你的工作價值。

任何靠自己致富的人應該具有這**「評量」、「影響力」**這兩個條件,例如電影主角,電影票房就是你的績效,而你的表演決定了電影的成敗,這就是影響力。CEO也是,公司的表現就是他們的績效評量,他們的決定將整間公司帶往不同的方向,這也是影響力。

只有在公司的整體階級,我們才能確實衡量員工帶來的收益,因此當公司規模較小時,比較能評量個別員工的貢獻。大公司就像內藏數千名水手的巨型帆船,有兩件事會拖慢帆船的行駛速度:其一,水手無法從辛勤工作中看到具體成果;另外,在一個數千人的群體中,普通的水手真的會非常普通。

如果是由十名優秀水手行駛的小船,優勢將會更為顯著,他們將能展現小團體特有的各種額外動能,更重要的事,你挑出了最優秀的人才。每個人都是頂尖中的頂尖,對他們而言,與同樣優秀的人均分工作成果,遠比和那些碌碌之才待在一起要好得多。

規模小不是新創企業一鳴驚人的根本因素,一群精挑細選的菁英才是成功的關鍵。集合一小群庸才,絕對比不上召集明星團隊。

團體規模越大,成員的平均表現也會越趨平庸,其他工作條件也跟著同等,很厲害的人在大公司也只能拿到不怎麼樣的工作合約,因為他的表現被某些績效過差的同事拖垮了。一名重視報酬又有能力的人,將能在意氣相投的小團體中表現得更為出色。

回頭檢視歷史,創造財富似乎多半藉由發明新科技而達成,大公司也可以發展科技,只是腳步比較慢。公司的規模使得他們反應遲緩,也很難獎勵員工的額外努力。所以在食物上,大公司開發的科技都處在小公司無法與之競爭的領域,像是微處理器、電力、安全氣囊等等。即使是這些領域,大公司還是相當仰賴新創企業發明的零組件或新構想。

**選擇公司總體目標時要以挑戰困難為原則,這不是因為完成困難功能的價值較高,而是因為它比較難寫。**我們很樂於強迫那些龐大遲緩的競爭者,陪我們一起趴在泥濘裡匍匐前進。

投機的資本家瞭解這項道理,所以有個描述它的名詞:進入障礙。設立進入障礙的方法之一是申請專利,但專利無法提供太多保護,競爭者通常能找出避開專利的管道,如果找不到,他們可能直接侵權,等著你提起告訴。大公司才不怕被人控告;每天都在上法庭有什麼好怕。電視的發明者只帶來長達十年的專利訴訟案。

最好的攻擊就是最好的防禦。如果你能開發困難到競爭對手也無法複製的技術,自然不需要其他防禦錯失。所以,現在就從挑選困難穩提,選擇難走的那條路開始著手吧!

創業的艱辛

創業背後有些圈套。其中之一是無法選擇自己在微笑曲線上的位置。例如說:你只想工作兩到三倍辛苦,也只想獲得對等的報酬,但這不是你能決定的事情。創業之後,你的競爭者將會決定你要多辛苦;而他們所做的決定大概都一樣:讓你儘可能的辛苦工作。

另一個圈套,薪水只等於眾人生產力的平均,也就是說一間公司的成功會由很大數量的人平分。在實務上,一個有三十倍生產力的人無法真正取得三十倍的報酬;實際取得的報酬在零到一百倍之間。如果平均數值是三十倍,那中間值可能是零。

許多新創企業都遭受過重挫,可不只我們在泡沫化時期聽到的知名例子而已。一間新創企業正在開發很好的產品,但是開發的時間有點長,結果燒完錢只好關門的例子俯拾皆是。

新創企業有點像蚊子。像灰熊這種物種可以承受重大打擊、螃蟹則有自我防護的甲冑,但蚊子的設計只為了一件事:瞄準目標。蚊子沒有多餘的經歷保護自己。作為一個物種,蚊子的防禦機制就是數量,但對於剛好被打死的那隻蚊子來說,它也只能自我解嘲說,同類很多,不差我一隻!

貧富差距

一個由農奴與貴族構成的社會,收入的差距確實是底層問題的徵兆。但農奴不是收入差距的唯一成因。747 班機的駕駛月薪比商店櫃檯人員高出四十倍,原因不在於飛機駕駛員是貴族階級,而櫃檯人員是它的奴隸,而是因為駕駛員的技能價值高出這麼多倍。

我想建議不一樣的觀念:在現代社會中,收入的差距是健康的徵兆。科技似乎擴大的生產力的差距(但是同時也拉近了物質面的貧富差距),而差距的擴大速度比直線方程式還快。如果我們看不到相應的收入差距,將得到三種可能解釋:

  1. 科技創新已經停頓(例如:石器時代)
  2. 能創造最多財富的人不再創造
  3. 沒有人因為創造財富而獲得報酬

如果壓抑了收入的差距,無論你的手段是偷竊私有財產,或是課徵高額稅賦,其結果似乎都一樣。社會整體變得更為貧窮。

社會上需要少許富有的人,不全是因為他們花錢創造工作機會,而是因為他們為了富有所做的貢獻。(但這裡說的不是指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