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更好的自己

成就更好的自己

學習 / 生活 / 體驗

讀書心得:《靈魂的出生前計畫:你與生命最勇敢的約定》
book

讀書心得:《靈魂的出生前計畫:你與生命最勇敢的約定》

這本書由 Robert Schwartz 所著,它揭示了生命中的許多苦難與挑战,其實都是我們靈魂為了學習、成長和療癒而精心設計的計畫。Robert Schwartz 的著作讓我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那屬於自己的「Spark」,就像動畫片《靈魂急轉彎》中的主題一樣。 生命的深層意義 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對「出生前計畫」的描述。Schwartz 援引了多個案例研究,顯示人們如何在面臨困難如失去愛人、嚴重疾病、或其他重大生活挑戰時,其實是在履行他們靈魂曾設定的藍圖。這一理念對我來說十分新奇。 舉例來說,書中最觸動我的部分,是以下這段: 過去身為領導者的你,曾經有過自大且自私自利的表現,而你已經受夠了這樣的自己。所以你想要擁有更多同理心,也想對家人付出更多關愛 想要成為一個有耐心、願意合作、處事圓滑、善體人意並懂得妥協的人 你的第二重要挑戰是學習控制過度任性妄為的性格傾向。你熱愛個人自由,在你很多次的前世裡,你都是自己的主宰,除了父母,沒有人能夠掌控你。然而,人有時候必須得在受限的狀況中,才能獲得最好的學習成果。約束與限制能讓你學習。 你選擇情感的獨立作為你的因果挑戰,因
10 min read
靜心開竅:如何讓宇宙能量流入你的身體
Buddhism

靜心開竅:如何讓宇宙能量流入你的身體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經常感到疲憊和壓力重重,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無意識中浪費了大量的能量。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學會吸收宇宙的能量,提升自己的能量水平,從而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有活力。這裡,我們將結合吸引力法則、原子習慣、能量學和同頻相吸等理論,從開竅的本質、減少能量消耗、提高能量振動頻率、自我覺察以及虛極靜篤五個方面,探討如何讓宇宙能量流入你的身體。 開竅的本質:鏈接高維能量 開竅的本質是讓腦中的訊息從無序到有序,這種轉變過程會帶來豁然開朗的感覺,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質,提升個人能力和能量。這種情況類似於吸引力法則中的「意識創造實相」—— 當我們的意識變得清晰和有序時,我們能夠吸引更多正面的能量和機會。 為何這樣可以連結高維 高頻能量源通常被認為是更高層次的智慧、慈悲(愛)和力量的來源。 這些方法不僅僅是在提升我們的能量頻率和狀態,更是讓我們能夠與更高層次的智慧和能量相連接。當我們的能量頻率提高,心靈變得純淨且無雜念時,我們能夠更好地感應和吸收來自高維度的能量和訊息。 透過提升自身的能量振動頻率和保持積極心態,我們可以吸引並接收到這些高頻能量,使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表
6 min read
極簡主義:讓生活回歸本質,找到真正重要的事物
Mentality

極簡主義:讓生活回歸本質,找到真正重要的事物

最早接觸極簡主義(Minimalism)這個概念是在 Netflix,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總是不斷地購買新的物品,家中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東西。然而,這些物品真的都是我們所需要的嗎?極簡主義者認為,擁有更多的物品並不等於更幸福,反而會讓我們迷失在物慾之中,無法專注於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物。 為什麼我們會囤積物品? 人類的基因中並沒有「扔東西」這個概念,因為在過去的歷史中,物資一直處於匱乏的狀態。直到近幾十年,物質生活才變得豐富起來。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卻養成了囤積物品的習慣,總是擔心某天會用到這些東西。 此外,現代社會的消費主義也在不斷刺激我們的購買慾望。透過鋪天蓋地的廣告和行銷手段,我們總是被誘惑著購買新的商品,即使是並不需要的東西。 囤積物品和不捨得丟棄物品反應了什麼? 囤積物品和不捨得丟棄物品,反應了我們內心的不安全感和對未知的恐懼。我們總是擔心未來會發生什麼,擔心自己會失去現有的一切,所以才會不斷地囤積物品,試圖透過物質來填補內心的空虛。然而,這種做法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讓我們更加迷失在物慾之中,無法真正享受生活的樂趣。 極簡主義的好處 極簡主義這個概念最
5 min read
比少子化更嚴重的台灣問題:黑子化
Life

比少子化更嚴重的台灣問題:黑子化

近年來,台灣社會面臨一個日益嚴重卻常被忽視的問題 —— 黑子化。所謂黑子化,是指新生兒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家庭、社群環境等因素影響,逐漸表現出明顯的犯罪傾向。這些孩子長大後,往往成為所謂的「8+9」族群,亦即一群年輕、愛鬧事、有暴力傾向、犯罪率高的年輕人。 黑子化問題遠比少子化更令人擔憂 台灣社會長期關注少子化問題,擔心勞動力不足、社會快速老化。然而,黑子化問題其實更加令人擔憂。資料顯示,儘管總人口減少,但 8+9 族群的出生率並沒有降低,反而占總人口比例越來越高。1980 年代每 40 個新生兒中有一個是 8+9, 到 2022 年則是每 14 個就有一個。黑子化問題正在迅速蔓延。 根據 YouTube 內容,作者推估 1980 年代和 2022 年
9 min read
Integrity 更深層的意義:知行合一
Mentality

Integrity 更深層的意義:知行合一

Integrity 這個詞通常被簡化翻譯為 誠信 ,而誠信這個字詞容易讓人只關注指誠實與道德的堅持,然而,從更深層次來看,誠信不僅關乎外在行為的正直,更與內在自我認識的完整性密切相關。真正的 Interity 是一種「完整無缺」的狀態,是一種內外一致,言行一致的生活方式。這不僅要求我們對外界誠實,更重要的是對自己誠實。這種自我誠實要求我們深入挖掘我們的潛意識,識別和整合那些被隱藏或被忽視的部分。 能量虛耗:不認識自我的後果 對於許多人來說,自我認識似乎是一個很玄的概念,要不覺得自己已經很認識自己的不然就是不知道從何更認識自己。實際上認識自己是實現個人完整性的前提。 不完全的自我認識導致內心的矛盾和衝突,這些內在的分裂不僅消耗巨大的心理能量,還會影響個人的行為決策和人際關係。當一個人無法認識真實的自我,他們的行為可能與內在的價值觀和信念不一致,從而導致完整一致性的喪失。 不瞭解自己的真實需要和欲望可以導致人在生活中追求錯誤的目標,從而浪費精力在不符合內在價值的事物上。例如,一個人可能因為社會壓力而追求高收入的職業,而忽視了自己真正的熱情與興趣。這種不一致不僅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也
6 min read
23 個不變的人性法則
Mentality

23 個不變的人性法則

人們總是想要掌握先機,不論在什麼領域,如:預測金融市場走向,未來的科技發展,各國政治生態的變化。問題是,未來如此多變,細小的差別就會造成截然不同的歷史軌跡。要事先掌握,其實非常困難。與其將目光放在這有著無數可能的未來,不如回頭根想,有什麼人性或社會發展上的通則,是從未改變過的。這些因為不變,反而被許多人忽略的原則,才是讓人面對未來變化與挑戰的基石。這些不變的原則就是《一如既往 Same as Ever》的主題。 我從摩根豪斯這本《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提煉出影響人一生的 23 條人性法則,對應書中的 23 個章節: 1. 千鈞一髮 大家都喜歡說:「鑑往知來。」但是,更實際的想法是承認:鑑往者都明白,來者實不可知。事件會以難以理解的方式組合而成。 生活充滿「千鈞一髮」的時刻。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起因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次偶然的相遇,一個無心的決定,都可能改變人的一生。
18 min read
婚姻的目的與意義?
Life

婚姻的目的與意義?

在開始探討婚姻的意義之前,我們需要先認識到,婚姻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制度,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不斷演變的產物。在現代社會,法律賦予了婚姻一系列的權利和義務。手術同意書可以由關係人代理,子女可以領養,這些都是婚姻制度下的一部分。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婚姻的功能似乎正在逐漸褪色。如果婚姻最終只是為了保障弱勢一方的財務權益,或是確定財產的分配關係,那麼它的意義何在?難道婚姻就僅僅是一紙合約,一場利益的交換嗎?事實上,將婚姻簡化為金錢和權力的博弈,是一種非常片面和功利的看法。婚姻的真正意義,應該遠遠超越了物質層面。它是兩個靈魂的結合,是情感和精神的契合,是生命的共享和成長。在探尋婚姻的意義時,我們需要跳脫出世俗的框架,回歸到愛情和親密關係的本質。 「確定性」 v.s. 「不確定性」 首先,我們要區分感情中「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需求。愛情是一種不確定性的需求,我們渴望新鮮感、驚喜感和浪漫感,就像打麻將、看球賽、旅行一樣,都是在追求未知的刺激和快感。但婚姻不同,它是一種確定性的需求,我們從中尋求的是歸屬感、安全感和承諾感。就像回家,
5 min read
在皈依佛教三寶之後?
Buddhism

在皈依佛教三寶之後?

今天在 AMA 的班會,分享了在參加[心得] 法鼓山 26th 自我超越禪修營 (原社會菁英禪修營)之後,我從沒有宗教信仰改為信仰佛教,同學們好奇信仰佛教的前後會有什麼變化或是約束?覺得值得寫一篇文章記錄。 成為佛教徒前的宣誓儀式:三皈依 一個人要正式成為佛教徒前,需要進行三皈依的宣誓儀式,進行三皈依通常包括以下宣言: 1. 我皈依佛:表示對佛陀的敬仰,以佛陀為榜樣,追求覺悟和解脫。 2. 我皈依法:表示對佛法的學習和實踐,遵循佛教教義生活。 3. 我皈依僧:表示對佛教僧團的尊重和支持,並在僧團的指導下修行。 其中的三寶,詳細解釋的話,指的是佛、法、僧,是佛教徒皈依和信仰的核心。 1. 佛:指的是覺者,特別是釋迦牟尼佛(Siddhārtha Gautama),佛教的創始人,代表了覺悟和解脫的可能性。 2. 法:指的是佛教的教義和教法,包括佛經、戒律和修行方法等,
5 min read
[筆記] 聖嚴法師教禪坐
Buddhism

[筆記] 聖嚴法師教禪坐

《聖嚴法師教禪坐》是聖嚴法師在過去自我超越禪修營口述編纂而成的書籍,是最精華核心的觀念,可以幫助沒有接觸過禪坐的人在最短的時間學習禪坐。這篇文章是我結合禪修營上課心得以及讀書筆記整理而成。 「禪坐」是打坐的一種,中國人所謂的打坐,其實就是就是冥想(Meditation)的意思,但它更具體地指向佛教禪宗的修行方法。冥想和思考不一樣,思考是集中精神去想一特定的事物,冥想則讓自己的頭腦完全放鬆使之處於很寧靜、明淨、空靈的狀態。有人將這樣的活動比喻為跟自我的心靈約會。 禪修的目的:幫助我們開悟 學佛修禪目標之一:透過內在的洞察和覺醒,達到解脫和悟道。 學佛修禪的最基本要求是先有自知之明,健全人格,建立信心,最後再學習菩薩精神,培養智慧和慈悲,發菩提心。禪修功能的三個層次由低至高為:(1)身體健康、(2)心理平衡、(3)精神人格的昇華。 其中,菩薩的意思,便是用無我的智慧及平等的慈悲,發起菩提心並致力於達到佛道以利益所有眾生,自利利人的修行者。 * 如何自利? 使自己少一些煩惱,多一些智慧。 * 如何利人? 讓自己多一些慈悲的心腸,讓別人少一些苦難的困擾。 * 如何才有智慧?
12 min read
從「自我」到「無我」的三個修行階段
Buddhism

從「自我」到「無我」的三個修行階段

從自我肯定、自我提昇,到自我消融,是從「自我」到「無我」的三個修行階段。事實上,在未肯定自我之前,是無法達到無我的境界。所以,我們必須先從「自我肯定」練習起。 (這篇原本是計劃要寫在 [心得] 法鼓山 26th 自我超越禪修營 (原社會菁英禪修營) 中的學習心得,最後因為考慮篇幅長度獨立出來。) 認識自我:先要「有我」,才能「無我」 當一個人傷痕累累、支離破碎,如果我們還要他放下自我、學習無我,只會雪上加霜、滿目瘡痍。他最需要的不是拯救別人,而是關愛自己;這不是自私,而是自愛。當一個人頭破血流、心靈重傷,能夠正常呼吸,已屬萬幸。要求大海浮沉的遇溺者,去拯救另一位遇溺者,簡直癡人說夢。 相反,當他完全療癒,健康成長,充滿個人魅力;這時,
8 min read
科學的終點 = 信仰的起點?
Buddhism

科學的終點 = 信仰的起點?

在看了很多的資料後,意外發現科學與宗教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甚至許多科學家窮盡一輩子得到的結論也是如此,這意味著,部份的宗教哲學是可以完美地被科學解釋的,而在這些科學邊界之外,信仰則提供了另一種意義。這篇文章的整理靈感主要來自於以下這部影片: 愛因斯坦說:「科學的終點是神學。」 在一次訪談中愛因斯坦說:「有些人認為宗教不合乎科學。我是一位研究科學的人,我深切知道,今天的科學只能證明某種物體的存在,並不能判定它就不存在。」 愛因斯坦進一步舉例說:「譬如若干年前,我們未能證明原子核的存在,假如當時我們貿然斷定原子核不存在,則在今天看來,不就犯了天大的錯誤了嗎?」訪談最後,愛因斯坦表明瞭他相信「神」的存在:「因此,今天科學沒有把神的存在證明出來,是由於科學還沒有發展到那種程度,而不是神不存在」。 當愛因斯坦研讀佛經之後,更是由衷感慨地說:「以後如果有什麼能取代科學的,那就只有佛法了。」 「緣」是投射成像與投影源的關係 在宇宙空間存在不同的維度,生活在不同維度的生命狀態不一樣。 高維度狀態超越生死,輪佛教的三世輪迴 從高維進入低維的時候,它可以穿越我們時間的順序,
11 min read
[心得] 法鼓山 26th 自我超越禪修營 (原社會菁英禪修營)
PersonalGrowth

[心得] 法鼓山 26th 自我超越禪修營 (原社會菁英禪修營)

自我超越禪修營,原名社會菁英禪修營,是聖嚴法師為了滿足現代社會中專業人士及領導者在精神層面的需求而創立的。聖嚴法師認識到,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不僅需要物質上的豐富和技術的進步,更需要心靈層面的覺醒和提升。因此,他創設了這個禪修營,目的在於幫助社會的菁英群體發現內在的平靜與智慧,從而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並對社會作出更積極的貢獻。 我與自我超越禪修營來自於 AAMA 的同學,他在 2023 年 11 月份(25th 梯次)強烈推薦我們參加一個三天的打坐課程,那時候我正尋求新的靈感和放鬆的方式,苦於不知道如何精進冥想,覺得打坐禪修也是類似的東西,於是有興趣報名,不過四天三夜這麼長的時間實在讓我非常猶豫,尤其上網看了大家的心得也看不太出來具體收穫是什麼? 進一步了解法鼓山和聖嚴法師後,加上領域內的前輩推薦讓我下定決心參加,心裡想著「反正錄取了再說」畢竟男女各有限額,最後很幸運地錄取了, 2024 年 3 月份這時候,我正在尋求讓自己可以平靜下來的方式(從我之前寫的讀書心得就可以發現)。這個禪修營的時間恰到好處,它像是宇宙給我的一份禮物,讓我有機會暫時放下工作,幫助我尋找心靈的平靜和成長。 趁
15 min read
《了凡四訓》-揭秘因果的力量,逆天改運
PersonalGrowth

《了凡四訓》-揭秘因果的力量,逆天改運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都曾面對挫折和失敗,心情低落之時,仰望星空,不禁問自己:「為何我不能改變命運?」這個問題,不僅是你我心中的疑問,也是千年來無數思想家試圖解答的謎題。在中國古代,人們相信 「一命二運三風水」,認為命運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然而,是否真的如此?是否存在一種力量,能使我們超越命運的束縛? 400 多年前,明代的思想家袁了凡給出了他的答案。他所著的《了凡四訓》,不僅是一部探討如何逆天改命的書,更是一部深刻的人生智慧寶典。袁了凡在書中提出了一個核心思想:「愚者認命,庸者拼命,智者改命。」這一觀點,開啟了一條改變命運的道路,引導人們透過自我提升,達到人生的更高境界。 《了凡四訓》的影響遠達海外,晚清政治家曾國藩將其列為子孫必讀的第一本書,哲學家胡適先生稱其為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的重要作品,日本著名企業家道勝和夫更是將其視為管理和經營企業的聖經,最終創造了兩家世界 500 強企業。 今天,讓我們一起探索《了凡四訓》中的智慧,看看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應用袁了凡的教誨,改變命運,實現自我超越。 了凡四訓:透過修身養性來改造命運 袁了凡(
9 min read
[讀書筆記] 越平靜越有生產力
Productivity

[讀書筆記] 越平靜越有生產力

在當今這個快節奏、高壓力、充斥著 各種超正常刺激 的社會中,我們經常尋求提升生產力和效率的方法,希望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最近,我意外讀了這本書,才發現他是由《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作者所寫的書,翻開第一頁,驚訝地發現竟然出自我非常欣賞的作家之手,他的《最有生產力的一年》曾深深影響了我,講述瞭如何從飲食、睡眠、筆記到思考等生活各方面提升生產力的方法。 這引起了我的好奇:為什麼「平靜」能帶來生產力?繼續往下看讀著讀著,我的心跳不自覺地開始加速,連冷汗也不停地從手心冒出來。因為閱讀這本書的感覺,像是未來的我穿越回來,試圖告訴我自己,我正走在一條讓自己逐漸變得不快樂的路上。我還聯想起了《超越生死:李連傑尋找李連傑》這本書,不禁好奇,讓我看到這兩位作者的心路歷程轉變是巧合嗎?仔細回想,我現在的生活已經充分實現我小時候的理想和夢想了,儘管我現在正在做我熱愛的事情,將工作與生活結合在一起,但我卻不一定比過去快樂。因為我始終在追求一個看似永無止境的終點,而失去了與世界連接的能力。這本書給了我深刻的啟示:我們追求的東西永遠不在外面,而是在我們的內心。只有當我們與自己的內心連結,才能真正感到平靜
21 min read
找出自己的人生使用說明書,提升幸福與滿足
Mentality

找出自己的人生使用說明書,提升幸福與滿足

那些根據了解自己並找到自己的 人生使用說明書 來做出職業選擇的人,往往工資更高,生活品質也更高,得抑鬱症的可能性更小,人生整體的滿足度和幸福度更高。 這是因為通過深入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天賦、才能和夢想,個人能夠做出更符合自己內在需求和潛能的職業選擇。這種自我認知使他們能夠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工作環境和職業道路。當人們從事與自己的興趣和才能相匹配的工作時,他們對工作的熱情和投入度會更高。這種熱情和投入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還能帶來更多的創新和創造力使人們在實現個人價值和目標的同時,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這種滿足感來自於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在面對挑戰和困難時,對自己的了解可以提供支持和動力,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壓力和逆境。 智商相差不到一倍,財富卻可以相差幾萬倍 這就是為什麼智商相差可能不到一倍但財富落差可以達到幾萬倍,因為他們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當然,有些人一出生就含著金湯匙,這是因為他們的祖輩做了一系列正確的選擇而產生了財富不斷的疊加。) 這些選擇可能涉及職業道路、投資決策、創業機會等,這些決策將他們的努力引導到了有利於財富累積的方向,並將他們
13 min read
作為新創 CEO,如何面對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將情緒轉化為力量?
Mentality

作為新創 CEO,如何面對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將情緒轉化為力量?

科技的演進速度很快,遠遠超越了我們大腦的自然演化過程。人類的大腦仍然使用著遠古時期幫助我們在野外求生發展出來的情緒反應機制。 大腦發展出來的情緒反應,如恐懼和憤怒,本質上是一種保護機制,讓我們迅速應對可能的威脅或危險。這種反應在遠古時期對於生存至關重要,但在現代社會,這些本能反應往往對我們不再有實際的幫助,甚至可能給我們的決策帶來負面影響。 最基本且強烈的情緒:恐懼和憤怒 這篇文章談論的情緒限定在憤怒和恐懼,原因在於,它們是人類情緒反應中最基本且強烈的兩種,對 CEO 的行為和決策過程有著顯著的影響。 1. 憤怒:通常是對感知到的不公平或侵犯的反應,它可以迅速動員身體和心理資源來應對外部威脅。然而,在缺乏物理威脅的現代社會中,憤怒可能導致過激反應,損害人際關係和社會聯繫。 2. 恐懼:是對即將發生的威脅的預期反應,它使我們能夠迅速做出避險行動。在當代社會,過度的恐懼可能阻礙我們嘗試新事物或追求目標,因為我們過於擔心潛在的負面後果。 更進一步看這兩個情緒,許多心理學理論認為憤怒背後往往是恐懼和害怕。憤怒掩蓋了更深層次情緒,作為一種防禦機制,用來保護自己不受內在的恐懼和脆弱
9 min read
我的個人知識體系(PKM)
Productivity

我的個人知識體系(PKM)

在不斷追求最佳筆記系統的旅途中,我認為自己已達到了一個值得記錄的里程碑。 經歷了對各種筆記系統的嘗試與研究,以及觀看眾多生產力 YouTuber 的心得(參考以及推薦我放到文章最後),我有了一些深刻的體悟和推薦。今天,我想要分享我的學習精華,希望能夠幫助那些對筆記系統有著相同追求的人,尤其是那些擅長結構思考、追求邏輯與高思考解析度的 INTJ 型人格。 對筆記系統的瘋狂與我的覺醒 隨著數位化的發展,我們對筆記的要求越來越高,似乎每一條筆記都需要完美地被保存和分類。我也曾經陷入這種對於筆記系統的焦慮,讓我忘記學生時代我實際上是不做任何筆記的,即使我旁邊的同學用著五顏六色的螢光筆和各種便利貼裝飾他們的筆記,考試分數出來,我依然能夠以更高的分數通過考試,這讓我意識到現在多數人對於筆記系統的追求不也是這個概念嗎? 走了這一圈,我認為我們實際上並不需要「第二大腦」,學習與行動才是最關鍵的。筆記系統雖好,但不應該本末倒置讓我們陷入焦慮,覺得自己使用的系統或是整理的筆記不如他人。重要的是如何將學習輸出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中。而對我來說,Google 和 ChatGPT 等工具已經成為了我強大的
5 min read
不婚不生的時代趨勢-探索「愛無能」現象
Mentality

不婚不生的時代趨勢-探索「愛無能」現象

愛無能,一詞最早可追溯至 2001 年由中國現代小說作者靜子所著的小說《愛無能》,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下逐漸演化,成為描述當代人在愛情關係中遭遇的困境和挑戰的一個重要概念。愛無能不僅僅是對愛情的冷漠或缺乏興趣,更深層次地,它指的是人們雖然渴望愛與被愛,但卻失去了建立和維持深層次親密關係的能力。 現代愛情觀的轉變 這種現象在全球範圍內日益普遍,從日本的高齡化單身問題到歐美以及亞洲其他國家單身率的不斷攀升,都在無聲地證明瞭單身時代的到來。根據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的市場調研,從 2010 年到 2019 年,全球單身人群增長了 31%,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到 2040 年。這不僅是社會結構變化的結果,也反應了人們價值觀的轉變。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享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選擇,智慧型手機和交友軟體的普及極大地方便了我們認識異性,但這種方便性也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在不斷追求「完美」的過程中,我們失去了接納不完美的能力以及耐心。 這種對「完美」的追求體現在我們對於親密關係的態度,我們可以像是在交友軟體中輕易地「左滑」拒
8 min read
[譯] 無法承諾的世代: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錯失人生百態
Mentality

[譯] 無法承諾的世代: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錯失人生百態

(原文:Generation Beziehungsunfähig - wer sich nur auf sich selbst beschränkt, verpasst alles andere) 每當生活走到十字路口,我總會忍不住想,如果當初選擇了另一條路,現在的我會是什麼樣子?那些倘若當初的時刻,總讓人幻想著另一種可能的人生。就在上週末,這種思緒又在我心頭盤旋,那天我去探望住在柏林郊區的父母。 午餐後,我們散步在社群裡。這片熟悉的地方承載著我的童年,但總感覺與我心中理想的生活相距甚遠。然而,當我們在那個寧靜的周日漫步時,我不禁開始比較自己與父母過去的生活,思考他們在我這年紀時的生活狀態。 他們結婚、擁有房子、孩子和兩輛車,生活井井有條。相比之下,我好像在他們的人生地圖上迷失了方向。我並不是唯一有這種感覺的人。 相比上一代,我們更晚出社會 在我周圍,大多數三十齣頭的人並不擁有房子、汽車,甚至連孩子的計劃都還沒有 —— 他們大都住在合租的公寓裡,生活似乎還沒有準備好迎接家庭的責任。 文學評論家馬塞爾・賴希 - 拉尼茨基曾抱怨,
7 min read
中小企業品牌建設-在眾多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Startup

中小企業品牌建設-在眾多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中小企業包含新創公司,往往面臨著一個共通的困惑:「為什麼我的產品質量這麼好,消費者卻依然不買單? 」答案往往與品牌的溝通和定位有關。產品的優秀只是通往市場的基本門檻,而非終點。如果消費者不清楚您是誰、您的產品能解決什麼問題、要賣給誰,或者您與眾不同的地方在哪裡,他們便很難對您的產品掏出錢包。
13 min read
《馬斯克傳》:從冷酷到創新,深入馬斯克的內心與事業
book

《馬斯克傳》:從冷酷到創新,深入馬斯克的內心與事業

當代科技創新的宏大敘事中,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以其非凡的影響力和獨特的思維方式脫穎而出。《馬斯克傳》,由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撰寫,艾薩克森不僅是一位作家和記者,也曾擔任過《時代》雜誌的執行編輯,以及 CNN 的主席和執行長。他的工作生涯跨越了多個領域,從新聞媒體到歷史教育,以其精彩的傳記作品而聞名,他曾撰寫過多位歷史上重要人物的傳記,包括《史蒂夫・賈伯斯傳》、《達文西傳》、和《愛因斯坦傳》。 艾薩克森的廣泛背景和深厚的知識使他成為撰寫《馬斯克傳》的理想人選。他的豐富經歷和對重要歷史人物的深入研究,為他撰寫關於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創新者之一的伊隆・馬斯克的傳記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見解。 此書在艾薩克森跟隨馬斯克兩年後問世,這本傳記的特別之處在於艾薩克森的深入探討和對馬斯克管理風格和個人特質的描繪,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對馬斯克複雜人格的全面瞭解,揭示了這位時代巨人的內心世界和他如何影響現代文明,不僅追蹤了馬斯克從動盪的童年到他在特斯拉、SpaceX 等公司的領導地位的上升過程,還提供了馬斯克在烏克蘭戰爭中的一些特定決策的細節,例如他如何操控 St
16 min read
深度思考力與好奇心:活用 AI 的關鍵
AI

深度思考力與好奇心:活用 AI 的關鍵

儘管我們已經有了像 ChatGPT 這樣的工具,當下的現實是,大部分人只能拿它用來進行簡單對話。從人類對世界的理解,對邏輯的掌握,以及抽象思考能力的平均水平來看,整體的表現實在令人哀傷。 算力,是對愚蠢人類的「容錯」能力。(出處:人工智慧和傳統行業的思考) 從企業角度來看,現狀亦是如此。業務部門經常抱怨研發部門開發的系統功能不易使用,而研發部門則認為業務部門無法清晰地提出需求。 我們都是人類,我們都使用自然語言來溝通,理應不存在溝通困難。然而,可悲的事實卻是,業務需求是對客觀世界的抽象和歸納,而功能的實現則是從基本能力開始,逐層具體化和堆疊,這兩者從未能夠完全對齊。 人工智慧可以填補自然語言的溝通鴻溝,但卻無法解決人類的邏輯和抽象能力遠遠跟不上的問題。 沒有人能夠完全掌握所有的知識,即使你掌握了眾多的生產力工具和知識圖譜技巧。但是,電腦不同。理論上,電腦可以輸入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所有知識,並使用最基礎的邏輯來關聯這些知識,這是任何一個人腦在有限時間內無法做到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ChatGPT 的某個意義在於「為人類彼此提供一個更好的溝通介面」。(如:幫助業務部門更加清晰地
10 min read
《AI 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讀後感
book

《AI 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讀後感

寫 AI 的人不在少數,但很少有人能有像作者一樣的獨特經歷 —— 作為在美國的學者,一名移民、女性、有色人種,與 AI 一同成長。 AI 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從一門冷門學科變成了改變社會的力量。特別是在 21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它經歷了爆炸式的成長。隨著 AI 成為影響人類發展史的一股力量,無論從商業還是社會角度來看,它的影響都不容忽視。 因此,我認為我們必須面對 AI 帶來的 “Messiness”。AI 既有好的影響,也有不好的影響,它與人的關係,以及它與個體、社群和整個社會的關系,實際上是一個重大且深刻的課題。作為科技人員,也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有責任面對這些挑戰,積極尋找解決之道。 李飛飛的《AI 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就是這樣的一本書,一本不僅談科學,更談人生的書。對於期待深入探討 AI 技術細節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意外。書中大部分的內容是關於李飛飛的成長故事,
8 min read
從 Amazon 學習如何在組織增長的同時中保持敏捷
Management

從 Amazon 學習如何在組織增長的同時中保持敏捷

根據公開資料,截止 2022 年,Amazon 的全球員工總數已經超過 150 萬人,管理這麼大的團隊對於 CEO 是一大挑戰,透過這個訪談,我們才有機會看到這中間的管理精髓: 為什麼人越多會越低效? 在公司規模擴大的同時,通常會伴隨著溝通和決策效率的下降。這種現象,被稱為 社交懶惰(social loafing),主要原因包括: 1. 簡單目標:目標過於簡單,不需全力以赴即可完成。 2. 隱身效應:個人的想法或產出在團隊中易被忽視。 3. 評價擔憂:擔心在團隊中被評價而過於保守。 4. 協作不足:個體協作能力不足,影響團隊產出。 這種現象,就是典型的林格曼效應。 擴大創新,而不是增加複雜性 Jeff Bezos 反對「加強交流」。在他看來,僅僅增加交流的量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交流的質量和目的性。無效或過量的溝通可能導致訊息過載,進而降低團隊的工作效率和決策質量。他可能對於過多會議和不必要報告的做法持反對態度,
7 min read
Action Learning - 透過提問解決問題、發展領導力的工具
Leadership

Action Learning - 透過提問解決問題、發展領導力的工具

成功領導力的關鍵是領導者提問的能力,以及創造他人提問的機會。 創業的路程是孤單的,在 AAMA 裡面最強調的就是共學,同儕之間透過行動學習(Action Learning)的方式互助互學。也是我在這兩年時間最重要的收穫。 本文章目的是記錄完整的行動學習方法,讓人人都可以快速入門。 行動學習 是由一組人透過不斷的正確提問與反思過程來釐清問題、找出答案, 在一連串的實踐行動中培養個人與組織的學習力、創造力與領導力。 行動學習強調透過團隊合作,共同提問來協助解決問題,僅僅透過提問,有效的行動學習就可以幫助解決複雜問題,還能提升個人和團隊的多項領導力能力、培養團隊默契、養成自主型團隊、以及打造有活力的組織。 行動學習的六大要素 行動學習的由來,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雷格·瑞文斯(Reg Revans)。雷格·瑞文斯是英國的一位管理學家和教育家,他被認為是行動學習的奠基者之一。他在20世紀提出了行動學習的概念,強調學習應該是一個互動的、實踐導向的過程,其中學習者通過參與實際行動和反思來不斷發展和成長。 行動學習的理論基礎架構融合了多學科的智慧,形成了一個全面的學習模型。人類學引導我們
11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