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聖嚴法師教禪坐

[筆記] 聖嚴法師教禪坐

《聖嚴法師教禪坐》是聖嚴法師在過去自我超越禪修營口述編纂而成的書籍,是最精華核心的觀念,可以幫助沒有接觸過禪坐的人在最短的時間學習禪坐。這篇文章是我結合禪修營上課心得以及讀書筆記整理而成。

「禪坐」是打坐的一種,中國人所謂的打坐,其實就是就是冥想(Meditation)的意思,但它更具體地指向佛教禪宗的修行方法。冥想和思考不一樣,思考是集中精神去想一特定的事物,冥想則讓自己的頭腦完全放鬆使之處於很寧靜、明淨、空靈的狀態。有人將這樣的活動比喻為跟自我的心靈約會。

禪修的目的:幫助我們開悟

學佛修禪目標之一:透過內在的洞察和覺醒,達到解脫和悟道。

學佛修禪的最基本要求是先有自知之明,健全人格,建立信心,最後再學習菩薩精神,培養智慧和慈悲,發菩提心。禪修功能的三個層次由低至高為:(1)身體健康、(2)心理平衡、(3)精神人格的昇華。

其中,菩薩的意思,便是用無我的智慧及平等的慈悲,發起菩提心並致力於達到佛道以利益所有眾生,自利利人的修行者。

  • 如何自利? 使自己少一些煩惱,多一些智慧。
  • 如何利人? 讓自己多一些慈悲的心腸,讓別人少一些苦難的困擾。
  • 如何才有智慧? 能夠肯定自我,成長自我之後,就能消融自我,能夠消融多少自我,就有多少智慧的功能。
  • 如何能有慈悲? 能夠消融自我,自然能夠包容他人、關懷他人;能夠包容他人、關懷他人,就是慈悲的表現。

一般人很難開悟是因為自我的心都指揮不好,自信心就不容易建立。所以我們必須先從錬心和淨心做起,才能從肯定自我,提升自我,然後把自我的執著擺下,便是「悟境的現前」,指的是在修行或冥想過程中,透過深入的覺察和理解,直接體驗到事物的真實本質或狀態的那一刻。這種體驗通常伴隨著對生命和宇宙深刻的理解,以及內在平靜和喜悅的感覺。通過禪修,修行者能夠逐步超越表面的現象和概念的認知,直接體驗到事物的內在真相,從而達到對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以及內在平靜和喜悅的感覺。

禪修的方法

禪修的原則上不出乎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和調心等五要素,而以後三者更重要,目的是為調理身心,關鍵則在不能離開氣息而談身心的健康和統一。

行住坐臥皆可參禪,重在體驗

行如松、立如杉、坐如鐘、卧如弓之放鬆,禪修重在體驗而不是方法,任何形式都可以。而禪無法形容,就像是盲人問色,白色這麼簡單的東西你就是無法精準形容給他來知道,就算貌似知道了,但是還是無法給他正確的感受,這就是我們人類語言侷限之處。禪的經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靠自己品嘗。

本篇文章會著重於打坐,所以其他形式就在此簡單說明:

經行方法(行走)

經行是一種融合身心的行走禪修方式,腳步的大小可以根據個人的情況進行調整,既可以大步行走,也可以小步前進。行走時,右手握成虛拳,左手手掌輕輕抱住右手,雙手置於前腰之前,這樣的姿勢有助於保持身心的平衡。

每一步的跨出、著地以及換腳時,都應將注意力集中在腳尖、腳掌、腳跟接觸地面的每一瞬間,這有助於培養對當下的覺察和專注。與此同時,調息和調心的方法應與坐禪時相同,通過這樣的修練,我們可以在行走中達到身心的和諧與平靜。

立禪方法(站立)

在立禪中,修行者首先讓雙手自然下垂,手指自然彎曲成虛拳狀,大拇指輕輕扣住食指和中指,這樣做可以讓手指尖的氣能相互交流,而不外洩,有助於維持內在能量的平衡。接著,修行者需要將重心平均分布在雙腳的腳掌上,保持身體的穩定和平衡。

在立禪的過程中,如果修行者在 5 至 10 分鐘後感到雙腳可能出現麻木或僵硬的感覺,這時可以通過轉移重心來相互交替,以緩解不適感。這種方法不僅有助於身體的放鬆,也促進了血液循環,更重要的是,它讓修行者在靜止的站立中找到一種動中的平衡,進而達到心靈的平靜和專注。

臥禪方法(側臥)

臥禪,姿勢就是在佛教傳統中提到的吉祥臥(右側臥),身體側向右側。右手臂自然放於身體側面,而左手則輕放在大腿上。雙腿微曲,但不要交疊,保持自然舒適的狀態。閉上眼睛,開始專注於自己的呼吸。深深地吸氣,緩緩地呼氣,讓呼吸自然而深沉。隨著每次呼吸,感受身體的放鬆和心靈的平靜。在臥禪的過程中,保持對當下經驗的覺察。如果有雜念出現,輕輕地將注意力引回到呼吸上。這個過程中,目的是達到一種無我狀態,讓心靈超越日常的煩惱和掛礙。

禪坐(打坐)的方法

首先,進行適當的暖身運動是開始禪坐前的重要步驟。這些運動包括扭腰甩手、腰部運動、畫圈、甩手屈膝、擎天觸地、膝部運動、頭部運動以及深呼吸等,旨在讓筋骨鬆軟,為接下來的打坐做好準備。這些運動不僅有助於調整身體,更重要的是讓心念集中,氣息和順,為禪定創造良好的條件。

接著,採取正確的坐姿是禪坐的關鍵。七支坐法提供了多種坐姿選擇,包括雙盤、單盤、交腳坐等,讓禪者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選擇最適合的方式。坐好後,保持背脊豎直,手結法界定印,放鬆雙肩,舌尖微抵上顎,閉口,眼睛微張,這樣的姿勢有助於身心的放鬆和集中。

禪坐結束前,進行全身按摩可以幫助身體恢復,釋放在長時間靜坐中積累的緊張和壓力。此外,對治妄念的方法,如增加數數的難度或觀察妄念的性質,都是在禪坐過程中提升專注力和自我認識的有效手段。

放下大腦,讓心成為主人

在禪坐過程中,調心方法是關鍵,因為它直接關係到我們對自己心念活動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當我們對自己的心念活動不清楚,這反映出我們對自己的了解不夠深刻,這種不了解會導致我們在生活中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和行為,因為我們容易被無意識的思緒和情緒所左右。相反,當我們能夠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心念,我們的自信和內在力量就會增強,這有助於我們從自我認識到自我肯定,進而達到自我成長

調心的方法,如數佛號或數呼吸,是幫助我們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工具。這些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將注意力集中於當下,逐步達到心念的統一和專注。當我們能夠將心念集中於單一對象,如呼吸或佛號,我們就能逐步摒除雜念,達到心靈的平靜和專一。這種心靈的平靜不僅是淺層的定,更是深層的定,即念念統一的境界,這是禪宗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禪修是如何達到管理情緒的功能呢?從步驟來看:

  1. 收心:排除雜亂思緒,整理並收束散亂的念頭(妄念),以減少外界和內在恩怨的影響。
  2. 攝心:集中注意力在"方法"上,捨去不必要的雜念,達到心神的完全集中,並在批評或攻擊面前保持平靜。
  3. 安心:沉澱精神,不受環境或心中雜念影響,以容忍和一體的視角接受周遭的人事物。
  4. 放心:放下心中的榮辱觀、定見與堅持,以空明的思緒達到心理的安定,和平地與人相處。

「身、口、意三業」達到「即定即慧」的境界

進一步來說,調心不僅是達到心靈平靜的方法,它還是連接定與慧的橋樑。在禪宗中,定和慧是不可分割的,定即是慧,慧即是定。通過調心的實踐,我們不僅能達到心靈的平靜,還能在這個過程中開發出深刻的智慧。這種智慧不是從外在獲得的知識,而是通過內在的觀照和體悟而生的直覺性理解。

在佛教中,我們談到「身、口、意三業」,「身」指的是我們的行為和動作,「口」指的是我們的語言和表達,「意」則是我們的思想和意識。這三者彼此相連,互相影響。

當我們在禪修中達到一種稱為「定」的狀態時,意味著我們的身體、語言和思想都達到了和諧一致的平靜狀態。這種平靜不僅僅是坐在禪墊上的靜默,它還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我們的起居行動,還是我們與人交往的方式。

這種從禪定中獲得的平靜和一致性,其實就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它讓我們在面對日常生活的各種情況時,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做出明智的選擇,不被外界的干擾所動搖。這種能力,就是我們通過禪修所追求的「真正的禪宗的定境」。

打坐注意事項:提醒自己做到三種統一

在禪修的過程中,打坐不僅是一種身體上的靜坐,更是一種心靈的深度探索和修煉。為了達到更深層次的禪修效果,我們需要關注一些重要的打坐注意事項,並時刻提醒自己實現三種統一:

  1. 身心統一:在打坐時,我們應該讓身體的每一個動作和心靈的每一個念頭保持一致,達到身心的和諧。
  2. 內外統一:我們的內在世界應該與外在行為相匹配,保持一致性,這樣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禪修的智慧。
  3. 念念統一:在打坐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努力讓每一個念頭都集中於當下,達到念頭的連續不斷和專一。

對治妄念的方法

在打坐過程中,妄念如同看一場免費的電影,不斷在我們心頭上演。要管理這些妄念,我們可以讓心忙碌起來,比如通過增加數數的難度來集中注意力。當發現自己有妄念時,不要強行抑制,而是保持觀察,了解妄念的性質,進而將其分類,這樣妄念自然會平靜下來。

持之以恆的重要性

打坐是一項需要時間和耐心的修煉,它要求我們有恆心和毅力。將打坐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並堅持每天定時進行,這樣長期積累下來,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心境有了顯著的變化。如果有一天沒有打坐,可能會感到生活有些失序,這正是因為我們已經體會到了心靈的平靜和有序。

禪修與神通

禪修的目的不是追求神通,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達到心靈的解脫和成長。神通可能是一種力量的展現,但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對因果和因緣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來改變命運。開悟並不等同於擁有神通,真正的開悟是悟到無我的智慧和一切法的空性。

通過這些方法和提醒,我們可以在打坐的過程中達到更深層次的禪修效果,實現真正的心靈平靜和自我成長。受限於篇幅,開悟的三個修行階段請閱讀《從「自我」到「無我」的三個修行階段》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