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破框能力》 - 先行動再思考,「由外而內」成為高效領導者

[筆記] 《破框能力》 - 先行動再思考,「由外而內」成為高效領導者

很多傳統的領導力培訓或輔導課程的目的是改變你的思考方式,教你學會反思你是誰,以及你要成為誰等問題。的確,自省和反思是成為一名成功者的黃金法則,它們能讓你認清你當下的能力以及領導方式,但是我們會發現,當下的想法恰恰是阻礙你繼續前行的絆腳石。所以你需要改變的是思考方式,而只有一種方法能改變它:改變你的做事方法。

由外而內,透過行動改變身份認同

亞里斯多德發現,一個人如果表現得很有美德,那他最終會成為一個有美德的人,即多做好事就會變成好人。

這個說法得到很多社會心理學家的證實,研究顯示一個人若改變了他的想法,是因為他的行為先發生了改變。簡單來說,改變是由外而內,而並非由內而外產生的。如果我們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就要學會「先行動後思考」。

這與普遍所熟知的學習順序的矛盾在於,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會先看到結果,即改變讓我們產生了什麼樣的感受,身邊的人對我們的改變有什麼樣的反應,之後我們才會開始思考,把外在經歷內在化。換句話說,我們要先在行為上表現得像一個領導者,而後才會像領導者一樣思考,如同書名 ACT LIKE A LEADER, THINK LIKE A LEADER。

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領導者,是因為他所做的事是一名真正的領導者會做的事。做領導者所做的工作,會引發兩個重要的轉變過程:一是外在轉變過程;二是內在轉變過程。它們之間是緊密相連的。

  • 外在轉變過程指的是建立起一個有潛力或有能力的好名聲,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
  • 而內在轉變過程涉及內在動機和自我定位的轉變,這種轉變並不是獨立發生的,而是在與他人所建立的關係中漸漸發生。

研究發現,社會認同及個人名聲滿足心理學家所謂的領導者身分內在化(Internalizing,即把自己看成一位領導者)的條件,進而使他們能抓住更多的機會展現自己的領導才能。舉例來說:隨著一個人領導能力的增強,那他在整個組織中受到認可的可能性也就會越來越大,也就更有可能升職;隨著職位升遷,他就又有更多的機會展現自己的領導才能。如此一來,便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先像領導者一樣做事,而後才能像領導者一樣思考,這樣的循環—外在改變引起的內在改變—也就是書中所謂的「由外而內」(Outsight)。

所以這本書的核心告訴我們:只有改變做事的方法,才能夠真正改變我們的人生,也就是先行動再思考的過程。這裡我們需要突破三個陷阱,它給了三個方法,每一個方法對應了我們在生活當中毫無意識的三個陷阱。

一、面對能力陷阱,重新定義你(領導者)的工作

你是誰?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樣做是非常危險的。為什麼?因為當你總是要先想清楚自己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的時候,你就已經被自己現在所有的這個狀態局限住了。你現在所能夠想到的那個狀態,就是你此刻的,這個人的認知水平的巔峰,而你此刻這個人的認知水平巔峰,很有可能會局限住你整個人生發展的方向和節奏,這就叫作能力陷阱。

這個領導解決問題才是他最本質的需求,比生存還要重要。所以當一個人陷入到這種底層需求當中的時候,你會發現他深深地被能力陷阱給套牢了。就是因為我太擅長做這件事,你越擅長做這件事,你越喜歡做,你就越擅長,然後這個地方離不開你。沒有人敢提拔你,因為你太擅長,提拔了你之後這個地方是一個空缺,很危險。 所以你這一輩子就卡在一個崗位上動不了,或者你的公司就做這麼大,動不了。你的公司的規模就停在了你的手指能夠指到的範圍之內,

所以,能力陷阱的另外一個特徵就是特別討厭變化,不認為自己的能力需要擴展。那麼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太喜歡用優勢和技能來定義我們的工作,領導者應該這麼重新定義自己的工作:

1. 成為橋梁型領導者

對比於中心型領導者,是內部的連接器,為團隊設定目標、分派角色、分派任務、監測進程、管理團隊成員的表現、進行績效評估、開會協調工作、為團隊內部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這只是一個普通的領導者。領導力沒有辦法得到提升的原因是因為你沒有像一個有領導力的人那樣去生活和工作,導致你永遠安排不過來。

因此你必須空出時間來去增加你的新角色,培養自己和外部的連接器、培養自己的遠見、培養自己跟他人的關係,將團隊目標與組織優先事物結合起來,你得知道組織哪些事最優先,向團隊傳送重要信息和資源以確保進程;從外部獲取重要的夥伴支持;增強團隊在外部的可見性以及提高團隊的聲譽;給表現好的成員認可並讓他們參與到下一次重要的任務中,這就是一個橋梁型的管理者。

拿出時間來做這些事情。然後慢慢地你才有機會去減少你的舊工作,逐漸地變得輕鬆起來。橋梁型管理者能夠變成一個往裡拋資源的人,那麼內部的人自我的主人翁意識就會培養出來。

2. 成為有遠見的人

優秀的領導者經常會做展望未來的事,所有的領導者幾乎都具備遠見這個特徵,遠見是什麼?

  1. 第一個是感知環境中的機遇與威脅。領導者比其他人能夠更加敏銳地感知到環境中的機遇與威脅。簡化複雜的環境,通過想象融合一些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沒有聯繫的事情,然後預想一些可能會觸及組織底線的事。這就是馬雲、馬化騰他們這些人需要去做的事。他經常需要預警,他要比別人更早地知道這一切。
  2. 第二個叫作提供戰略性指導,提供戰略性指導包括:鼓勵發展新業務,定義新戰略,從大局的角度做決策,這是富有遠見的一個特徵。
  3. 第三個特徵是鼓勵其它人展望未來,就是真正優秀的有著遠見的領導者,絕對不會輕易地限制員工的能力和發展。我見過特別多的企業家跟我傾訴,我不太敢讓員工聽樊登讀書,我怕他們去創業、我怕他們厲害了怎麼辦、我怕他們取代我等等。

3. 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展示自己的意見和觀點

你需要提升自己的影響力。你需要展示自己、需要經常發表你的意見和觀點。甚至我聽我一個朋友說他堅持寫朋友圈,朋友圈寫得很認真,他不在朋友圈裡邊隨便發一個圖,或者隨便發一頓早餐,他要寫一個有觀點的東西出來,這都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去參與演講,參與社交等等。

4. 將想法和個人經歷相結合去打造自己的領袖氣質

這四條是領導們真正在做的事,他們所研究出來的結果,那麼什麼叫作把你的想法和個人經歷結合,打造領袖氣質?這裡邊有一個特點,就是領袖氣質總體來講,體現在這三個共同點上:

  1. 第一個就是人生閱歷豐富,從而產生了堅定的信念。你發現他所說的很多事或者他所得出的很多結論,都是他曾經經歷過的,他跟別人不一樣,他是有切身的身體體會。
  2. 第二個他能通過講述個人故事來與他人進行良好的交流,善於講自己的故事。
  3. 第三個他們的想法和他們所做的事之間有著很強的一致性,就是知行合一。

5. 有效地掌控自己的時間

一個真正的領導者,一個有領導力的人,一定是能夠有效地掌控自己時間的人,必須能夠識別和處理他們生命中的重要和緊急任務,並有計劃地分配時間來完成這些任務。

管理時間可以讓領導者更加高效和有組織地完成任務,進而提高組織的生產力和效率,以避免時間被消耗在不必要或低優先級的任務上。掌握優先級並專注於重要任務的完成,好的領導者需要學會學會合理地分配時間、充分利用他們的時間,而不是浪費寶貴的時間。

重新定義工作。我們每個人得重新思考和定義自己的工作。你的工作不是由你的特長和技能來定義的,你的工作是要做成一個具有領導力角色的人,你需要向那些有領導力的人學習,至於將來做成什麼樣,不討論、不知道,做了再說。

二、人際交往陷阱

我們每個人在做人際交往的時候有兩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叫自戀原則,自戀原則也叫作相似原則。什麼意思呢?我們總喜歡跟自己相似的人交往,我們總喜歡跟自己價值觀差不多的人交往。我說一個事你同意,咱倆關係不錯,越來越好;你總是認同我,咱倆關係不錯;咱倆有共同的敵人,咱倆關係不錯。我們的出身,我們的背景,來自同一個城市,我們是校友。   你看,我們有很多交友的過程都被這個自戀原則所控制,所以我們交到很多朋友都是跟我們很像的人,因為你覺得很舒服。

第二個原則就是懶惰原則。懶惰原則就是我們只跟我們挨得著的人交往。就離得近認識了,就交往一下,離得遠的懶得說。或者說原來認識後來分開了,也就逐漸地疏遠了,逐漸地斷了很多聯繫。所以當我們有著這個相似原則和懶惰原則兩者結合起來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很容易陷入一個人際交往陷阱。我們只和認同我們的人在一起,我們只和跟我們差不多的人在一起。

你知道我有一個感受,我前兩天到滴滴去演講見到程維,跟程維聊得很愉快。聊完了以後程維給我發了一條微信,說什麼呢?說樊老師,以後如果遇到有趣的人,麻煩你介紹給我。我很少收到跟我第一次認識的人發這樣的微信,就大家說保持聯繫。他是非常主動地進攻說,如果您遇到了有趣的人,值得推薦的,您介紹給我,我很喜歡認識有趣的人,這是一個真的會打破自己交往陷阱的人。

領導者應該這麼看待人際網路

領導者們一般是怎麼看待人際交往這件事的呢?總結出來,一般的領導者會利用人際關係網絡完成以下的事情:

  1. 第一叫作感知發展趨勢並尋找機會,這是第一件事。去參加各種局、參加各種聚會、上商學院等等。他是為瞭解最新的信息,去感受並且尋找機會。
  2. 第二個,與各領域的領袖和人才建立聯繫,你得認識這些厲害的人。
  3. 第三個,跨領域合作以創造更多的價值。
  4. 第四個,避免群體思維。避免你陷入到你們公司統一的那個認識當中,你們周圍那群人都這樣想問題的。

為什麼我們不願意擴展我們的人際交往的圈子?

第一個原因你認為經營人際關係網絡不是一份具有實質性的工作,有更多重要的事情。這個事沒人給你發獎金,沒有人獎勵你。
第二個你認為經營人際關係網絡是在利用別人,是一種很虛偽的行為。那是你自己心裡這麼想,事實上人都不傻,你想利用別人你能利用得著嗎?這都兩回事。
第三個,你認為經營人際關係網絡要獲得回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你還有更多緊急的事需要處理。你認為人際關係應該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來,而不需要苦心經營,。

如果你陷入到人際關係陷阱當中,你會覺得這些事都不重要,所以你隨緣,一切東西都在等待。都在等著別人來找你,實際上你是完全可以主動出擊去搭建你的關係的。

打造良好的人際關係網路

領導者應該怎麼來打造自己的新的、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呢?這裡有幾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展示自我。你首先得能夠學會在各種地方去發表自己的聲音,讓別人看到你,現在展示自我真的比過去容易太多了。因為我們的網絡變得那麼發達,你可以有自己的自媒體,你可以有很多的機會,開自己的各種公眾號都可以。

第二個步驟:採取策略性的方法利用一些項目和任務,然後投資在外部活動上,哪怕花點錢參加一些外部的活動。

比如我們組織大家去遊學,我們每年組織幾次大家去遊學。凡是參加完了這個遊學之後的團體就非常親密。因為大家在海外一起待了那麼多天,互相扶持、相濡以沫,所以回來以後的感情就很深厚,會產生很多生意的交集。

第三個步驟:建立你個人興趣的團體。那天有一個老師,我們在一個活動上認識,他就說,他說未來每個公司里有一個趨勢,就是每一個員工都要成為網紅。就是好的公司要鼓勵你們公司所有的人都去成為網紅,因為網紅就意味著他有影響力,每一個員工,都可以幫你成為一個銷售的站點。這就是哪怕你是一個技術人員,你也可以成為網紅,你成為技術方面的網紅。所有討論這個技術的人,都圍繞在你的身邊,這就是打造你個人影響力的過程。

人際關係要積極主動,而不是消極地等待機會

什麼叫積極主動呢?不要只是去參加各種活動,而是要自己去組織活動。你可以建立一個你個人興趣的團體,比如說你喜歡乾這個事,你建立一個社群帶大家一起來,利用午餐時間和出差來和一些不常見的人建立聯繫,跟人約著吃吃飯,認識一下。要積極主動,而不是消極地等待機會。

他每天都是跟這些每一個行業裡邊最棒的那些創業者在溝通、聊天,所以他知道哪個東西最先進。這就是我們說,你需要主動地去組織這樣的聚會,而不是被動等待,說「為什麼不邀請我」。

第二步就是利用你的二度網絡關係。這個話說得特別學術化。啥叫二度網絡關係?我給你們解釋一下,就是找人給你介紹,我想認識那個人,誰認識?誰給我介紹一下?就這樣,就是在我的圈子里經常會有人拋出來,群里就問:誰認識哪個公司的CEO(首席執行官) 幫我介紹一下?誰認識誰誰誰?這就是我們說第二步,讓人介紹。

反過來,過程中,可以練習培養一個有聯繫性的大腦。什麼叫作培養一個有聯繫性的大腦?就是你沒事就想想我能不能把他介紹給他,他倆之間能不能產生火花?就是這樣,有聯繫性的大腦會使得你的人際關係變得更加健康、更加有彈性、更加有合作的可能性。

第三步,認識了以後就要維持關係。 我跟騰訊參加過一次年會,你就發現每年騰訊必給我寄東西,就好多年沒聯繫照樣寄。為什麼?他們把我放在了一個名單庫里,我聽我們的員工給我分析說,他一定是把你放在了某一個級別的那個名單庫里,凡是這個級別的就是什麼樣的交流過程,所以這些公司都已經把維持關係變成了常規性的工作。你需要維持這個關係,這是維持關係的過程。

第四步,你要從這麼多認識的人當中去找到那些志同道合的人,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有可能會有創業的機會。有投資的機會,有相互瞭解進一步去促進的機會,相互學習的機會就出現了。

這四步,展示自我、讓人介紹、維持關係、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是我們打造人際網絡關係的過程,幫我們戰勝我們的人際交往陷阱,跳脫同溫層。

三、面對真實性陷阱,改變你做事的方式

我希望活得真實一點,我希望做我自己

「希望做我自己」這句話是特別容易出問題的話。

所以,當別人跟你說,做你自己的時候,這句話跟沒說一樣。這句話沒有任何的價值。為什麼?因為你做的是什麼時候的自己,你做的是現在的自己,過去的自己,還是未來的自己,我們說忠於自己。忠於哪個自己?忠於誰?

如果你只是想忠於過去的自己,你忠於現在的自己,你就什麼都不學就得了唄。所以,很多人提出我要做真實的自己只是抵觸變化,只是不願意改變、不願意學習。他的藉口是我想活得真實一點,我想做我自己,這以後誰再跟我說他要做自己,我就讓他看這一段,這叫作真實性陷阱。

所以一個真正的領導者,要學會成為一個隨機應變者。反過來,有很多人要做堅持真實者,他堅持真實就是跟誰都格格不入,「我就是我,我去哪兒我都這樣,怎麼著?」這時候你發現,你沒法融入到任何環境當中去。

這裡最好的案例是誰呢?在美國政壇上,有一個被稱作變色龍的人。大家說這人是變色龍。他到任何一個環境之下,立刻就能夠融入到那個環境當中,他能夠用那群人的語言講話,他能夠對那群人感同身受。所以,他成為了美國總統,他成為了奧巴馬,這就是一個隨機應變者的狀況。變色龍並不是一個糟糕的詞彙,他不是虛偽的,他的內核是他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理想,但是他外在的表現跟其他人是融為一體的。

不要老想著做你自己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如果你喊著一個口號,說我就這樣,我這個人我要真實,那你就永遠待在當下。你想成為一個隨機應變者,你必須得有一個互相借鑒的對象,向他人學習,讓自己不斷地進步,這才能夠讓你成為真正的未來的自己。

如果你想要成功,最有效的方法是你裝作自己是這樣的人,最終你就會成為這樣的人。不是詐騙,詐騙是裝作自己是個騙子,最後真的成為一個騙子,你是要裝作自己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有領導力的人、有責任心的人、有理想的人,你照著這個方式去做,做著做著你慢慢地可以成為這樣的人。

這個就跟我們前面講的,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多做好事,慢慢地成為好人是一樣的道理。

擴展自我的具體方法有三個。

第一,當你把自己的身份認知當作遊戲一樣,你就會覺得直接從別人那裡借鑒是可以的。這是個遊戲,別人掉了一個裝備你趕緊撿起來,你看打遊戲別人掉裝備,你很少有不撿的吧。別人有裝備撿過來,學會了。

第二,你的心態會從注重表現轉變到注重學到的東西上,你將不再試著保護自己過去的身份讓其免受改變的威脅,你只會更多地關注探索。別人說你變了,你變了不是罵人。你變了並不代表我做錯了什麼事,我之前不好,你要看我變得好不好,我有沒有變得更好,我注重的是結果。

第三,你每天都會有不一樣的目標,你會一遍又一遍地重復甚至改進你的故事,你並不是在做一些虛偽的事,只是在確定新目標之前嘗試不同的可能性。

接下來我們走上這個轉變之旅。要走上轉變之旅的時候,好多人就會說,我們是不是可以先設定一個目標,我想象一下改變以後的自己什麼樣。很多成功學勵志的課程都是讓你去構思,五年以後、十年以後你是什麼樣。

你五年以後、十年以後什麼樣,什麼時候知道呢?十年以後就知道了,到那個時間你就知道了。所以,你根本不用想這件事,這是最後一件事。但不是說不能夠預測,我們可以預見的有五個階段。

成為高效領導者的五個成長階段

第一個階段:發現差異

就像是看完書之後,覺得突然被警醒了一下,那麼我們回去發現差異,去看看我們目前你是誰和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之間的差異。

比如說,你想成為一個了不起的藝術家,你去找現在最了不起的藝術家,看看你和他之間的差異是什麼?差距在哪兒?然後增加採取行動的緊迫感,有很多人不願意行動,我們經常用胡蘿蔔加大棒的方法來要求別人行動。胡蘿蔔就是你看你努力做的話,你會有這個,會有這個。大棒,你看你多糟糕多糟糕,威脅他,胡蘿蔔加大棒不但對管理團隊無效,對管理自己也無效。為什麼呢?

因為改變真的太難了,胡蘿蔔和大棒,都不足以讓你有動力去改變。真正有動力讓你改變的東西是什麼?是差距,曾經有一個人跟教授講,說他是為什麼走上這條改變之路的,是有一天他的老闆跟他談話,說:你知道咱們公司現在在變革。咱們公司變革的未來是什麼樣取決於我們公司今天的選擇,而你在五年以後所做的那個崗位也取決於你今天的選擇。所以你自己需要做出選擇,你要不要改變?

這種差異上的壓力和我們自己選擇的這種動力結合在一起,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地發生改變。因此第一步叫作發現差異,去找到自己對標的對象,增加自己採取行動的緊迫感,這是第一步。

第二階段:只加不減

也就是說你可以增加新的角色或者行為方式,但是你不需要這麼快就放棄舊的行為方式。然後增加外在表現力,獲得一些容易得到的成果。比如說,先把你的微博開了,先開個抖音講講,先去獲得一個自己的粉絲群,哪怕只有十個八個,慢慢來。

第三階段:混亂迷茫

就像空出了一間手術室以後一樣,當那個手術室被空出來以後,大家會覺得太擠了。這個時候你可能會遭遇挫折。你需要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新舊角色轉換或者行為方式上感到精疲力盡,受到周圍人對於以前的那個你的肯定,從而進步之路受到阻礙。大家說,你就把你那事幹好就行了,幹麼搞這麼多事?我們會不斷希望把你拽回到原來的那個道路上去,這是難免的。

比如說一個家庭主婦想要創業,跟老公說「我出去創業去了」,這時候你會發現困難重重。家裡的孩子、老人、老公、閨蜜都會想辦法把你拉回到原來那條路上,因為這樣大家最舒服。大家把你當作一個螺絲釘,這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每次喝下午茶都能找著你,然後現在找不到你了我就很著急,他們不適應,所以會帶來特別多的挫折和混亂。他們要把帶回原位。

第四階段:重新設定前進的方向

你之前的挫折會給你帶來更大的其他的問題,是時候將外在的表現內在化了,反思新的經歷,來重新檢驗過去的目標,從而提出新的目標,這是第四步。

第五階段:終於內化

最重要的叫內在化。什麼叫內化?就當你把這個東西變成了你自己內在的東西的時候。你一開始學李白,到最後把自己學成了杜甫,完全有可能,就是這樣來的。你自己慢慢學馬蒂斯,學成了畢加索,這就是一個內化的過程。讓你自己逐漸地獲得真正的力量,你在做這個事的時候,不需要腦子里再去想他是怎麼做的,你就做就好了。因為這已經變成了你的事,這叫內化。

總結:開始行動

這本書最有價值的部分就這三條:

  1. 認識到你的能力陷阱,重新定義你的工作
  2. 認識到你的人際關係陷阱,去打造你良好的人際關係
  3. 認識到你的真實性陷阱,去培養自己新的工作方法,轉變自己人生的方向。

避免這三個陷阱的核心是我們要先做再去思考。我們要首先向一個偶像一樣的去學習、工作,我們給人生當中找到一個我們需要去模仿和學習甚至是挑戰的對象,然後給自己提出一些行為和動作上的要求。只有我們的行為發生了改變,我們行動了,我們邁出了這一步,我們才有可能發生真正的改變。

只有我們的行為發生了改變,我們行動了,我們邁出了這一步,我們才有可能發生真正的改變。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孔子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不要畫地自限,讓自己的能力陷阱束縛了自己,而要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即使遇到挑戰和困難,也要勇敢地面對並持之以恆,最終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能力比你原本想像的要強大得多,尤其避免老想做一個「真實的自己」。

閱讀更多

博客來-破框能力:全球TOP50管理大師教你突破「專業」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