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不推薦讀書?

為什麼我不推薦讀書?

我時常跟同事們說,我不特別鼓勵大家去讀書。這聽起來也許有點激進,好像是一種「標題殺人」的說法,但其實我字面上的意思是確實如此。我不建議「讀書」這件事,但我並不反對「閱讀」。這裡的區別就在於,讀書通常指的是從頭到尾、一行一句的逐字閱讀,而這種方式在當今的高資訊流動時代,其實非常低效。

傳統觀念中,我們認為「讀書」就是要完整閱讀一本書,把每一頁都看完,這才叫做真正「讀完」一本書。這種讀書方法確實有它的價值,但在現今社會變化快速、知識更新頻繁的背景下,這種逐字讀書的方式並非最有效率的學習途徑。

將書籍當作「提問的對象」

"When reading a book, especially one that is difficult, you must question it as you read, just as if you were conversing with the author."

正如經典書籍《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這本書提到的一個概念:「主動閱讀」,將書籍當作你的老師,藉由閱讀來提問。這正好呼應我一直強調的一點:閱讀時應當將思考提升一個層次,不只是去尋找工具和方法,而是從根本上去思考「我究竟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在尋找什麼樣的答案?」這樣的閱讀才會有深度、有意義。若只是被動地讀書,而不去思考要如何應用或解決什麼具體問題,這種閱讀最終可能不會產生實質的改變。

因此,在選擇閱讀材料之前,最重要的是問問自己目前面臨的挑戰或問題是什麼,再決定需要哪方面的知識,這樣的閱讀才會真正有價值。

書本不必是唯一知識來源

隨著技術進步,資訊傳播方式大大改變。如今,我們可以透過 GitHub、學術論文、甚至社交媒體平台如 Threads、Twitter、Facebook 或 Instagram 快速獲取資訊。這些平台讓我們能夠更靈活地接觸到最新的知識,這些知識往往比書本上還要前沿,甚至是書本上知識的原始出處(如:很多人是將自己的 Tweet 或是 Blog 文章集結成書)。即使是抖音、小紅書等短影片平台,如果能夠善加利用,也能成為非常有價值的知識來源。因此,我認為將時間花在這些平台上,也許比讀書更能滿足即時學習需求。

這並非說「讀書」沒有價值,而是說讀書的價值必須重新定位。我認為讀書的真正價值在於以下兩點:

  1. 建立知識架構
    當我們透過閱讀書籍來建立完整的系統性框架,就像是給大腦裝上一個「知識書架」。有了這個框架後,我們便能將日後的碎片化資訊放入這個架構中,使得我們的知識體系更具條理。這樣的閱讀能夠幫助我們在心智上建立一棵知識樹,讓我們更容易理解和運用各種新知識。
  2. 認識自己的「未知」
    透過不斷的閱讀,我們逐漸意識到自己還有許多不知道的東西。這種對「未知」的覺察,不僅能夠促使我們更謙虛,還能引導我們在未來的學習中有更明確的方向。

善用工具、精簡學習

我認為在這個資訊快速迭代的時代,當你拿到一本書時,不必逐字逐句地從頭讀到尾,而是應該先問自己:我希望從這本書中找到什麼答案?當問題明確後,可以搭配 AI 更快速地找到所需資訊。當閱讀完畢時,試著將學到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重寫一遍,完成這個「輸出」的過程,便是一次完整且高效的學習。

總之,我並非反對閱讀,而是強調在閱讀過程中應當「問對問題」。如果僅僅為了讀書而讀書,這種方式在現在已經不符合時代需求。真正的閱讀,是為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