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用筆記軟體假裝做事,你只是在感覺自己很聰明
我自己曾經很著迷建置所謂「完美的個人知識體系(PKM)」,後來發現這個完美是無止盡的,反而沒有辦法做好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而有些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 PKM(個人知識管理),但他們的工作效率就是可以比自己更好 => 因為他們沒有透過各種筆記軟體製造做事情的假象,實際上在拖延。
這篇文章的靈感來源
PKM:精緻的拖延陷阱
所謂個人知識管理(PKM),透過 Obsidian、Roam、Logseq 等工具來打造所謂的「第二大腦」,在某些人手中確實提升了效率。但對大多數人而言,這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的另一種拖延方式。
傳統的拖延會讓人有罪惡感,例如追劇、打電動。但 PKM 是一種讓你感覺自己變聰明的拖延:你讀更多書、研究更多方法、畫流程圖、微調系統,卻始終沒開始寫那份報告、做那份簡報、錄那段影片。
四大陷阱:你可能正掉入其中
1.感覺聰明 ≠ 真正聰明
第一次用 Roam 的雙向連結時,你可能覺得「天啊,我找到人生意義了」,甚至開始瞧不起還在用 Evernote 的人。但最終你會發現:你的工作成果並沒有因此變好。
2.追求「那個靈光一閃」的幻覺
你不斷調整系統、下載新工具、尋找「最棒筆記法」,期待一切突然「click」起來。但那一刻永遠不會來。因為真正的好作品,永遠伴隨著混亂、不確定與不適。
3.收藏家的錯覺(Collector’s Fallacy)
你蒐集了成堆的書籤、PDF、highlight、Kindle 書籍,感覺自己站在知識浪頭上。但這些都不等於產出,除非你用它們寫成文章、影片、報告或產品。
收藏讓你感覺進步,實際上你什麼都沒做。
4.系統優化的拖延陷阱
你不停調整標籤、樣板、資料夾,研究最新插件和 YouTube 教學。這些都讓你感覺進步,卻一點也沒推動你真正的工作。
那該怎麼辦?五大原則幫你脫離 PKM 拖延迴圈
原則一:選一個工具,六個月內不要換
Obsidian 就 Obsidian、Logseq 就 Logseq。除非你有鐵一般的理由,否則堅持下去。不要再被 shiny object(亮晶晶新工具)吸引。
原則二:多信任你自己的大腦
第二大腦只是輔助,別把它當主角。最好的點子,往往不是在你整理筆記時出現,而是在散步、喝咖啡、洗澡時冒出來。
原則三:以「專案」為中心的筆記
別為了記筆記而記筆記。選一個你現在正在做的專案,把重點資訊圍繞它整理。這樣你自然知道該記什麼、該忽略什麼。
原則四:先提升產能,再來優化系統
如果你筆記整理時間多過實際工作時間,你就在拖延。多數工具的搜尋功能已經很強了,沒必要搞成一套龐大的分類系統。先做出成果,再談優化。
原則五:設限
給自己明確的界線,例如:
- 每天最多 30 分鐘處理 PKM 系統;
- 每週只在週六早上整理筆記;
- 筆記與筆記整理分開進行,不要邊輸入邊分類。
最後的檢查標準
回顧你過去 3~6 個月的工作輸出:
- 如果因為使用 PKM 系統讓產出量與品質提升,那你的系統是有幫助的;
- 如果你只是變得更會整理,但沒有實際成果,那你的系統本身就成了問題。
結語
不要再等完美的系統出現,因為它不會來。
記住:筆記是輔助,不是目的。
真正厲害的人,不一定懂 Obsidian,但他們肯定做得比你多,因為他們沒有把時間浪費在設計完美筆記系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