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有方向感的人

Gemini 3 出來之後,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執行力」真的開始變得很廉價。

寫程式、寫企劃、寫簡報、寫廣告文案,以前要找一個「會做的人」,現在只要一個會問問題、會下指令的人,加上一個夠強的模型,很多東西就能以「近乎免費」的邊際成本產出。

差別不再是「你會不會做」,而是「你知不知道該做什麼」。

如果一個人本來就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只是等別人交代事情,然後努力把當下的 Task 做完,AI 只會讓這種角色更危險:因為過去還要一個人站在中間接收指令再執行,以後乾脆直接交給 AI,連這個「人類中繼站」都不需要了。

相反地,如果一個人腦袋裡本來就有一條清楚的軌道,有判斷、有取捨、有自己的問題意識,AI 只是放大器,可以讓他一個人做過去十個人做的事。執行力外包給 AI,方向感一定要自己負責。

這也是我想起聖嚴法師開示「方向感」的原因。

聖嚴法師所說的「方向感」

聖嚴法師的語境裡,「方向感」不是我們習慣講的那種「志向宣言」,不是大聲說出「我要成為什麼什麼人」,也不是寫一份漂亮的生涯規劃簡報。他談的是一條更上游的東西——人生的大方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ZSu_fuKqJw

這個大方向,不是某個具體職業,而是一條「不能輕易放棄的軌道」。
先把這條軌道定出來,後面才談得上要往哪個領域發展、要接什麼案子、要進哪家公司。

他的講法很樸實:
「人這一生的方向,不應該違背身心的安定與健康,不應該破壞人格,不應該傷害家人和社會的幸福。如果某一條路、某一種選擇,短期看起來很賺、很有權力,但明顯會踩破這些底線,那就算「成功」,也是偏離了方向。」

AI 時代把這件事放大了。
以前方向感不清楚,頂多是換工作、換產業、人生繞點路;現在方向感不清楚的人,手上拿著一台加速器,很可能是「越跑越快、越跑越偏」。

沒有方向感的人,用 AI 只會放大問題

我自己在看這一波模型演進,有一個很強的對比。

一邊,是那些本來就有明確問題意識的人。
他們知道自己要解決什麼、知道哪一些是值得長期投入的方向。AI 對他們的幫助,是把所有「可以機械化的東西」全部剝離掉——查資料、整理重點、寫初稿、產生原型、改寫程式。他們的時間被騰出來,去做真正稀缺的事:理解問題、設計結構、做關鍵決策、從實作中總結方法論。

另一邊,是那些習慣等指令的人。
AI 對他們的幫助,看起來是把產出變快了,實際上只是讓他們更綁死在「代辦清單」裡:上頭給什麼,就往 AI 丟什麼,做得再快也只是把別人的企圖實現得更徹底,跟自己的人生方向沒有太大關係。到最後,公司會發現,很多任務根本不需要透過人類轉手,可以直接變成「系統對系統」的互動。

聖嚴法師提到「沒有方向感是最麻煩的事」,這句話放在 AI 時代,只會變得更尖銳。

有些人本來就搞不清楚自己要往東、往西、往南、往北,只是跟著環境走:念書、考試、找工作、換 title。這一類人在面對 AI,最容易陷入資訊焦慮——什麼都能做一點、什麼都想試試看,但沒有一條路走得深。

另一種人覺得自己「東南西北都可以」,好像樣樣都還不錯,參與別人的計畫可以做得很好,輪到自己主導時,反而提不起勁、也放不下任何一條可能性。這在傳統職場裡,已經很容易導致「年紀不小,卻一事無成」;而在 AI 介入之後,只會更明顯——因為 AI 可以幫你在每一條路上都「玩到看起來像回事」,但沒有一條被走成真正的作品或事業。

真正的「方向感」,是知道什麼不做

聖嚴法師談困難的角度,我也覺得對現在很有參考價值。

很多我們口中的「困難」,其實只是不具足:時間不夠、人不齊、功夫還不夠。如果只是這樣,那就是要多用功、多花時間、多調整策略,不需要把它神話成什麼宿命。

但也有一些事,在當下的時間、空間、條件下,根本不可能成,靠個人硬撐也撐不出來。這種時候,最有方向感的選擇,反而是認賠離場,承認「這不是現在的我能做的事」,然後把資源收回來,重新對準那個不變的大方向。

AI 會帶來一種新的幻覺:什麼都可以做做看、什麼都「成本不高」,於是我們很容易迷失在大量「可以做」的事情裡,忘了去問:「就算做得成,這件事對我的長期方向到底有沒有意義?」

方向感的功能,就是在這裡幫你篩選:
不是看「能不能做」,而是先問「值得不值得做」,再問「如果成功了,我要不要為這個結果負責」。

方向感是做出來的

那方向感到底從哪裡來?
不是憑空想出來的,也不是關在房間裡寫完一份生涯規劃就能定案。
聖嚴法師講「天時、地利、人和」和「福報」,放到今天來看,其實就是老生常談的幾個問題:

  • 你手上真的有的條件是什麼?
  • 你的體力、理解力、技能、個性,到底適合什麼樣的戰場?
  • 你所在的這個時代、這個產業,哪些路是開著的?
  • 哪些是寫在簡報上好看,實際上卻走不過去的?
  • 你做的這些事,對你自己的身心狀態、對家人、對社會,是加分還是消耗?

這些問題,沒有人可以替你回答。AI 可以幫你整理資料、模擬場景、算機率,但最後的取捨,還是得自己扛。

方向感不是「想通了才出發」,而是「一邊做、一邊調整」,在一次次因緣具足或不具足的過程中,慢慢看清楚:哪些事跟你真的有緣,哪些只是短暫的誘惑。

(延伸閱讀:[筆記] 《破框能力》 - 先行動再思考,「由外而內」成為高效領導者

AI 對人類的影響

Gemini 3 之後,AI 對人類的影響,大致會分成兩條路:

  1. 一條是,讓有想法、有方向、有承擔能力的人,長期地被放大。
    他們會利用這股加速度,把重複性的東西全部交給 AI,自己站在更高一層的位置上思考:我要解什麼題?我要打造什麼結構?我要為哪一群人負責?
  2. 另一條是,讓原本就沒方向、只等別人派工的人,更快被系統繞過。當所有「可以標準化、可以被清楚定義」的工作,通通被模型接手時,剩下給人的,只有那些需要真正判斷、需要承擔後果的選擇。到那個時候,如果你腦中從來沒有鍛鍊過「方向感」,AI 再強,也只是讓你看著別人的人生跑得更快。

所以,回到一句最簡單的話:

執行力,AI 可以幫你放大。
方向感,只能靠你自己長出來。

而在這個時間點,「做一個有方向感的人」,已經不是抽象的人生建議,而是很現實的生存條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