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iary of a CEO》- 訪問了眾多成功人士後,歸納出的 33 條法則

Steven Bartlett 跟書籍同名的 Podcast 節目《The Diary of a CEO》在全歐洲下載量排名第一,並且在 Spotify 的 2023 年全球排行榜中位列第九,在他的節目中,Steven 訪問了世界上最頂尖的學者、創業家、作家和運動員等,節目時長經常動輒一兩個小時,但仍然吸引了大量觀眾收看。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Steven Bartlett 今年才 31 歲。他在一個既貧困又受到忽視的弱勢家庭中長大,並且由於自己是黑人,自幼就遭受了各種歧視。然而,這些困難並未阻擋他前進的腳步。他連大學都沒有念完,就在 22 歲時創辦了相當成功的社群媒體行銷公司 Social Chain,後來又陸續成立了區塊鏈公司 ThirdWeb、整合行銷公司 Flight Story,以及創投基金 Flight Fund 等公司。如今,他的身價接近 40 億台幣。而這本書正是他綜合了自己的經驗,並訪問了眾多成功人士後,歸納出的 33 條人生法則。

四根支柱

《The Diary of a CEO》中的這四個 Pillar(支柱)——The Self、自我;The Story、故事;The Philosophy、哲學;The Team、團隊 —— 是 Steven Bartlett 根據他多年來的經驗和訪談中所總結出的,旨在幫助個人和企業成功的核心領域。每個 Pillar 都代表著不同的成長和成功要素,並在他的框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1. Pillar I: The Self(自我)
    這個支柱強調個人對自己的理解和管理。它涉及如何掌握自己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Steven 認為,個人必須首先理解並掌控自己,才能在外部世界取得成功。因此,他將這個支柱放在首位,因為只有先打好自我這個根基,其他方面的成功才有可能。
  2. Pillar II: The Story(故事)
    故事代表了我們向外界展示的形象和我們如何與他人互動。這不僅僅是講述自己的故事,而是如何塑造和傳遞這個故事來影響他人和世界。這個支柱強調了溝通的重要性,無論是在個人品牌還是企業形象方面,如何講述你的故事會直接影響到你的影響力和成功。
  3. Pillar III: The Philosophy(哲學)
    這個支柱涵蓋了成功背後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觀。它涉及到如何看待失敗、紀律、壓力等,以及如何在面對挑戰時保持正確的心態和原則。Steven 認為,堅定的哲學和價值觀是長期成功的基石,因此這個支柱是幫助你在遇到困難時保持堅韌和一致性的關鍵。
  4. Pillar IV: The Team(團隊)
    無論你是個人還是企業,成功通常都需要團隊的支持。這個支柱強調瞭如何建立和領導一個高效、有凝聚力的團隊。Steven 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因為無論個人有多麼出色,最終的成功往往來自於一個強大的團隊。這包括如何選擇合適的人才、如何激勵他們,以及如何創造一個能讓團隊發揮最大潛力的環境。

這四個 Pillar 的設計是為了涵蓋一個人或企業成功所需的各個層面,從內在的自我認識到外在的團隊協作,從故事的塑造到哲學的堅守,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這樣的結構讓人能夠系統化地理解和實踐這些法則,從而在不同領域取得平衡和成功。

33 條人生法則

Steven 出生在博茨瓦納,父親是英國白人,母親是奈及利亞黑人,兩歲時跟隨父母搬到英國西南邊的一個小港,他在充滿種族歧視的環境中長大。母親沒有受過教育,甚至不識字,後來沉迷於買彩券,導致家產幾乎敗光。為了養家,她嘗試做生意,但屢次失敗,於是 Steven 從十歲開始就被嚴重忽視,他甚至可以離家一兩天而不被發現。

然而,正因為如此,他有了自由做自己想做事情的機會,開始在街頭上求生,有時甚至偷披薩來充饑。他開始想盡辦法賺錢,從賣母親從奈及利亞帶來的雪茄,到 14 歲時幫學校談了一筆自動販賣機的生意,並從中獲利。因此,當他 18 歲進入大學時,他上了一堂課就覺得這根本是在浪費時間,於是當天便輟學,立即開始執行他的創業計劃,這一幹就幹到了今天。

Steven Bartlett 分享了他歸納的 33 條人生法則,這些法則來自他與成功人士的訪談以及他自己的經驗教訓。以下是這些法則的概述:

Steven Bartlett 在《The Diary of a CEO》中總結了 33 條關於事業與人生的法則。這些法則涵蓋了個人成長、商業成功、財富管理和幸福生活等多個方面。

以下是《The Diary of a CEO》裡的 33 條人生法則:

一、個人發展

  1. Fill Your Five Buckets in the Right Order:先後順序正確地填滿你的人生五大領域。
  2. To Master It, You Must Create an Obligation to Teach It:要精通某件事,你必須有教導他人的義務。
  3. You Must Never Disagree:不要輕易與他人意見相左。
  4. You Do Not get to Choose What You Believe:你不能選擇你相信的事物。
  5. You Must Lean into Bizarre Behavior:你必須接受異常行為。
  6. Ask, Don’t Tell – The Question/Behavior Effect:提問而非陳述,利用提問來影響行為。
  7. Never Compromise Your Self-Story:不要妥協你的自我故事。
  8. Never Fight a Bad Habit:不要直接對抗壞習慣。
  9. Always Prioritize Your First Foundation:始終優先考慮你最初的根基。

二、外界形象

  1. Useless Absurdity Will Define You More than Useful Practicalities:無用的荒誕比有用的實際更能定義你。
  2. Avoid Wallpaper at All Costs:不惜一切代價避免「牆紙」般平凡無奇。
  3. You Must Piss People Off:你必須敢於讓人不滿。
  4. Shoot Your Psychological Moonshots First:優先實現你的心理上的「登月計劃」。
  5. Friction Can Create Value:摩擦能創造價值。
  6. The Frame Matters More than the Picture:框架比畫面更重要。
  7. Use Goldilocks to Your Advantage:利用「剛剛好」的策略。
  8. Let Them Try and They Will Buy:讓人嘗試,然後他們就會購買。
  9. Fight for the First Five Seconds:爭取前五秒的注意力。

三、哲學理念

  1. You Must Sweat the Small Stuff:你必須關注小細節。
  2. A Small Miss Now Creates a Big Miss Later:現在的小失誤會導致後來的大錯誤。
  3. You Must Out-Fail the Competition:你必須在失敗次數上超過競爭對手。
  4. You Must Become a Plan-A Thinker:你必須成為「計劃 A」的思考者。
  5. Don’t Be an Ostrich:不要逃避現實。
  6. You Must Make Pressure Your Privilege:你必須將壓力視為你的特權。
  7. The Power of Negative Manifestation:利用負面的預期力量。
  8. Your Skills Are Worthless, But Your Context Is Valuable:你的技能可能毫無價值,但你的背景非常重要。
  9. The Discipline Equation: Death, Time, and Discipline:紀律的方程式:死亡、時間和紀律。

四、團隊建設

  1. Ask Who Not How:問「誰」而非「如何」。
  2. Create a Cult Mentality:建立一種教派式的心態。
  3. The Three Bars for Building Great Teams:建立優秀團隊的三個標準。
  4. Leverage the Power of Progress:利用進步的力量。
  5. You Must Be a Consistent Leader:你必須成為一位始終如一的領袖。
  6. Learning Never Ends:學習永無止境。

從 33 個法則整理出的八個重點:

1. 依序裝滿人生的五個桶子

這應該是他接受採訪時必提的概念。他認為人生在專業上有五個關鍵「桶子」,依序為:

  1. 知識:你知道什麼
  2. 技能:你還能做什麼
  3. 人脈:你認識誰
  4. 資源:你擁有什麼
  5. 聲望:外界對你的看法

這五個桶子息息相關,裝滿一個有助於裝滿下一個,而且通常是依照順序進行的

我們在學校或書本上學習知識,然後把知識拿來實際使用就能獲得技能。擁有知識與技能後,就能夠對他人和組織產生價值,進而累積人脈。隨著人脈的增多,你賺取的資源也會越來越多,於是越來越多人會注意到你,你就擁有了聲望。

他特別提到,當你進入職場,即便薪水再高,如果這份工作無法讓你獲得更多的知識與技能,那麼它充其量也只是低收入職業。投資於知識和技能的成長,才是回報最高的投資。無論世界怎麼變動,你獲得的知識與技能是沒有人能奪走的,這是你的命脈,也是最能預測你未來的東西。

2. 想精通一件事情,就逼自己教會別人

測試自己是否真的理解書中內容的最佳方法,就是將其消化吸收後輸出。Steven 分享了一個故事,21 歲時,他決定每天晚上一定要發一則推文或做一支影片,將當天的思考與學習整理出來,然後在八點發佈。他說這是他做過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事情,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這件事首先讓他每天有意識地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善用時間,還是只是在混日子。而每天七點的「發佈截止時間」迫使他將所學的東西輸出,並想辦法教會他的讀者。他也可以在社群媒體上馬上得到回饋,理解自己教得如何。他這麼做了十年,從最初的幾十個粉絲成長到上千萬的追隨者。他強烈推薦這個方法給所有想成為創作者的人。

3. 創造品牌時要製造話題點,即便荒誕

Steven 舉了一個例子,當他剛成立 Social Chain 時,花了大筆錢裝潢辦公室,其中包括一個要價 13000 英鎊的藍色巨型溜滑梯,雖然上班時幾乎沒有人會用,但所有主流媒體,包括 BBC、BuzzFeed 來採訪時,一定會拍攝這個溜滑梯。VICE 在製作紀錄片時,也花了大半時間從不同角度拍攝這個溜滑梯與球池,這幫他們賺到了無數版面。

他還舉了一個例子,位於曼徹斯特的釀酒狗飯店,在房間內裝了一臺生啤酒機,甚至在浴室內也配備了一個裝滿啤酒的冰箱。這些超荒謬的特點,成為了品牌的話題所在。

4. 別害怕,要比競爭對手更多的失敗

Steven 引用了 IBM 前總裁老華森的一句話:「如果你想成功,那麼就把你的失敗率加倍。」Steven 在接受採訪時常提到,失敗等於反饋,反饋等於知識,知識等於力量,所以失敗賦予你力量。他從十歲開始在街頭討生活,遭遇無數失敗,這幫他練就了一生的本領。

他將這些嘗試視為對自己身上的實驗,創造新事物必須進行實驗,如果一開始就知道會成功,那就不叫實驗了。矽谷的新創公司最重要的心法之一就是「快快做,快快錯」。在商場上,猶豫不決的致命代價就是浪費時間,而這些時間本可以用來實驗,從失敗中獲得經驗,最終幫助你成功

如果害怕失敗而裹足不前,反而會失去最珍貴的東西。Steven 在擔任其他公司顧問時,會建議執行長將團隊的失敗率作為重要指標,目標是將失敗率提高十倍。他也建議公司建立一種公開分享失敗經驗並持續實驗的文化,這可以讓團隊高速成長

他常提到一個案例,有段時間他同時擔任一對父子的行銷顧問,兩人都在同一產業,父親已經很成功,但兒子才剛起步。某次 Steven 發現一個社群媒體的 bug,若好好利用,能大幅提高廣告的投資報酬率。他將這一發現告訴父親時,對方不太積極,說需要經過內部評估才能決定是否採取行動。但當他向兒子介紹時,對方馬上叫來主管,大家一起聽完後立即決定執行,不計成本。

結果這個案子大獲成功,父親的公司看了也想跟進,但此時 bug 已經被修復。幾年後,兒子的公司逐漸超過了父親的公司,這兩家不同經營策略的公司此消彼長,形成了鮮明對比。

5. 你必須將壓力視為你的特權

現代人常把壓力視為洪水猛獸,認為它對身體有害,所以避之唯恐不及。但 Steven 認為,事實恰恰相反,太過安逸才是慢慢扼殺我們身心的隱形殺手。

他引用了前女子網球世界第一 Billie Jean King 的一句話:「壓力是一種特權,只有值得的人才有幸擁有。」Steven 特別提到一個 TED Talk,演講者是心理學家 Kelly McGonigal。她在這場觀看次數將近 5000 萬的著名演講中提到,我們如何看待外界的壓力會戲劇性地改變我們身體的壓力反應,以及對健康的影響。

實驗顯示,那些經歷了很大壓力但不認為壓力對健康有害的人,死亡風險比那些沒有壓力的人還低 17%。而那些經歷了壓力且認為壓力對健康有害的人,死亡風險比對照組高出 43%。

這些研究改變了 Kelly McGonigal 對壓力的看法。她發現,重新評估壓力可以讓我們對壓力的反應更加正向,甚至能夠提升我們的健康。這也讓 Steven 更加堅信,壓力是我們為自己迎來的特權。

6. 選對戰場,才能發揮技能的最大價值

Steven 引用巴菲特的比喻:「假設你十六歲時得到一輛全新的車子,這輛車將伴隨你一生,你會如何保養它?」巴菲特說,如果這是真的,你一定會好好照顧這輛車,因為它壞了,你這輩子就哪裡也去不了了。而這輛車就是你的身心。所以,無論多忙,都要把睡眠、運動和健康飲食當成不可妥協的優先事項。Steven 始終堅持這一點,這也是他能夠在如此年輕時取得如此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Steven 強調,你擁有的技能是否值錢,取決於你將它用在何處。他舉了一個例子,當他成立 Social Chain 後,成為了社群媒體行銷的代表人物,但他不希望自己被這個標籤束縛。於是在 27 歲時,他辭去 CEO 職務,開始一段自我探索之旅。這段時間,他研究了心理健康與迷幻藥的關聯,發現迷幻藥在治療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方面有很大潛力。當他與一家迷幻藥公司合作時,憑藉他對這個領域的知識與行銷技能,幫助公司在市場上獲得更高估值,並因此獲得了一個潛在價值高達 800 萬美元的選擇權。

這讓他深刻體會到,選對戰場的重要性。你的技能只有在適當的領域中,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

7. 不斷地反省和審視自己的行為,確保它們與長期目標一致

不斷地反省和審視自己的行為,確保它們與你的長期目標一致。
在做出重大決策前,進行「靈魂拷問」就是這種反省過程的一部分,這有助於確保決策的質量和長期影響。

這個法則與查理・芒格的邏輯非常相似,在投入重大計畫前,一定要問自己一個靈魂拷問:「這個主意為什麼會失敗?」Steven 在成功推出《The Diary of a CEO》後,曾想創辦一個 Podcast 製作與行銷公司,並成立了專案小組。但在最後關頭,他召集團隊,問了這個靈魂拷問。結果大家開始提出各種疑慮,最終他決定終止這個已經籌備一年的計畫。事後證明,這個決定是對的,因為他的節目在隔年成長了九倍,收入增加了三倍以上。

書中提到的紀律方程式(The Discipline Equation)的核心概念由三個主要元素構成:死亡(Death)時間(Time)紀律(Discipline)。這些元素強調了在有限的生命和時間內,紀律是如何成為達成目標的關鍵因素。

  1. 死亡(Death) 提醒我們生命的有限性,這種終極的限制給我們帶來了緊迫感,讓我們更加珍惜時間並優先考慮真正重要的事物。
  2. 時間(Time) 是我們無法回收的資源,我們每做出一個決定,都在消耗這個寶貴的資源。認識到時間的有限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嚴謹地管理自己的行為和選擇。
  3. 紀律(Discipline) 則是將思想轉化為持續行動的力量,它讓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能夠保持專注和堅持,確保我們不會因短期誘惑而偏離長期目標。

紀律方程式還包括了三個具體的關鍵因素,這些因素進一步解釋如何在實踐中應用紀律來達成目標:

  1. 目標達成的感知價值(The perceived value of achieving the goal):這要求我們清晰地理解目標的重要性,並理解它對我們的真正意義。當目標的價值被充分認識,紀律才會更容易堅持。
  2. 目標追求的心理回報與投入度(How psychologically rewarding and engaging the pursuit of the goal is):這強調了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保持心理上的愉悅和投入感,透過讓過程變得有趣和吸引人來增強紀律的力量。
  3. 目標追求的心理成本與脫節度(How psychologically costly and disengaging the pursuit of the goal is):這涉及減少在追求目標過程中的心理摩擦和障礙,簡化達成目標的過程,以確保紀律能夠持續。

這些元素和因素共同構成了紀律方程式,幫助我們在面對時間和生命有限的情況下,透過紀律來達成長期成功。紀律讓我們能夠剋服波動的動力和外在的挑戰,專注於那些真正重要的目標。

結語

Steven 在他接受 Mel Robbins 訪問時說:「幾乎所有人都只活出了自己 1% 的潛力,而他渴望讓全世界知道這一點。他的使命就是把人推下懸崖,讓他們知道其實你是可以飛的。」

他始終相信自己與眾不同,並且不斷質疑傳統智慧與他人的意見,只相信自己實驗的結果。他堅信自己可以創造奇蹟,而他也確實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