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吧!加班並不會提昇你的產能

最近讀了「笑談軟體工程」(推薦!)後,對於加班這件事突然很有感觸,網路上也已經不少人批評過台灣責任制的亂象,我也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引述一下書上所說的,很白話卻深刻地描述了大家可能經常遇到的情境:

老闆要做夢,鄉民們也犯不著吵醒他,但是又要保護自己在夢醒時分不會遭遇不測。 因此,雙方發展出一套遊戲規則 --- 加班。

老闆內心獨白:我的員工好認真,每天加班到凌晨12點,假日也來上班,統一大業指日可待。
員工內心獨白:我每天都加班,假日也來加班,東西做不出來也不能怪我。

有了「加班」這個方便法門,老闆不用傷腦筋去提昇管理績效,員工也不用傷腦筋去改善做事方法。
反正,「這是主流」啊,順著潮流走就對了。

這段內容提到了很重要的觀念:效率。我們應該想辦法在有限的黃金時間內做最多的事,而不是盲目的投入更多的時間冀望可以因此得到更多的產出。

如果我們的體力不會隨著時間減少,那倒好辦,大不了犧牲掉自己的娛樂時間罷了。但人不是鐵打的,尤其是知識工作者,工作效率會隨著工時拉長的遞減,以工程師來說,可能就因為這樣而不知不覺的在自己的程式中埋下臭蟲,每天睡覺時間不足,到了星期五可能已經是最疲弱的狀況,卻又得把僅存的體力拿來抓星期一埋下的臭蟲?!

實際上的狀況可能比這個還嚴重,工程師大部分的時間都只是在做維護修補的工作,而我們竟然反因為體力不濟的關係而衍生出更多問題,讓產能不增反減。

台灣聲明狼藉的(下班)責任制:因為睡眠時間減少了,所以難免會賴床,所以大家的上班時間都往後延了(也是某些人的應對責任制的方式)。工作上少不了跨部門地的協同工作,當跟你合作的同事天天十一點才上班,而九點就到公司的你什麼也做不成(例:你負責軟體對方負責硬體),索性跟著大家都十一點才到,反正下班時間才重要嘛~最終造成無止盡的惡性循環。

在眾多批評超時工作的文章中,我推薦大家有空可以看看「Why Crunch Modes Doesn’t Work?」中所提出的六個觀點(對岸也有不錯的譯文):

  1. 生產力是會隨著時間遞減的,而且還可能會是負的
  2. 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難以量化
  3. 研究表示:一個禮拜工作 40 小時可以得到最大產出。
  4. 長時間的超時工作累積的疲勞,會抵消之前幾個月所帶來的產出。
  5. 每連續工作 24 小時,認知能力會下降 25%
  6. 隨著睡眠不足而增高的出錯率,災難終將來臨。當投入大量預算時程又緊迫的時候,這風險你承擔得起嗎?

而或許還在加班的你,可以怎麼做呢?

  • 尋找適合你的公司文化:別忘了,面試是雙方面的。
  • 早點下班:用結果證明你雖然早下班,卻還是可以得到相同或更多的產出。若被認為過得太爽,因此被指派了更多的工作。這…就看你怎麼看待這件事了,不合則去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