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思維與創業者精神的長期價值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與市場寒冬中,保持「創業者心態」成為投資決策與組織建設的關鍵。本文啟發源於一封 2024 XVC 致投資人的信 《寒冬里,我们以创业者的心态做投资》,該信中透過「事實驅動」的獨立思考與「延遲滿足」的長期主義,引領我們反思投資與組織文化如何兼顧效率與價值。

本文將延續該精神,聚焦於「創業者心態」在早期投資與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解析人才循環與價值觀循環如何對抗「代理人問題」,並探討獨立思考、客觀態度及長期價值驅動的策略與方法。希望透過此篇文章,能為面臨挑戰的創業者、投資人與組織領導者提供思考的養分。

為什麼早期公司不好投?

早期公司不好投,並不是因為大家看不見這些早期公司,而是做好早期投資的決策非常難。

早期投資者,只有在好公司的早期投進去,才有機會占到足夠多的比例,成為這個公司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這個階段也是公司最需要幫助、最需要錢的時候。在這個階段,能創造這部分價值,才能夠得到對應的收益,而做好這件事情不容易。

因為「群體思維」和「代理人問題」

群體思維和代理人問題都會顯著地和組織規模成正比,和組織效率成反比,而且是自我不斷增強的:

  • 群體思維(Groupthink)指的是一群人在集體決策過程中,因為追求共識或避免衝突,反而忽視不同觀點或關鍵的事實,最終導致低質量決策的現象。這在組織內特別容易出現,因為成員往往更關注「融入團隊」和「領導者的認可」,而非挑戰主流觀點或獨立思考。
  • 代理人問題(Principal-Agent Problem)指的是組織中的代理人(如員工或經理人)在執行任務時,因個人利益與組織目標不一致,導致行為偏離組織最佳利益的情況。

這是為什麼 XVC 刻意的把組織的規模控制得比較小,而且從利益分配機制、內部溝通機制、決策機制等方面都做了設計,來減少這兩個問題。

XVC 解決群體思維和代理人問題的方式

XVC 為鼓勵獨立思考,設計了一套獨特的內部溝通策略、決策機制與考核體系,旨在避免群體思維和代理人問題的干擾。

  1. 一對一的溝通機制
    • 傳統的集體會議中,參與者常因關注他人對自己看法而進行「表演」,阻礙深度思考。
    • XVC 採用一對一討論方式,減弱人性中的表演傾向,提升決策的質量。
    • 透過巴菲特提倡的 "sounding board" 機制,實現分散式決策,避免集體投票機制的弊端。
  2. 長期主義的考核與激勵
    • 中後臺員工的部分指標為短期量化 KPI,但投資和研究同事的目標完全基於長期行為性指標,如發掘商業洞察,而非短期投資回報。
    • 激勵機制側重於長期利益,主要以 Carry 為主,而非工資和獎金,讓員工不需耗費精力在察言觀色或取悅他人上。
  3. 誠實的選才標準
    • 過去 XVC 實習生錄取率較低,反覆觀察發現問題不在於聰明或勤奮,而在於是否具備誠實的品質(是真的清空自己的觀點去做基礎調研,還是有選擇性地採納支持已有假設的訊息?)。
      • 真的對自己的結論很有信心,還是為了說服別人而不自覺地擴大了信心程度?
      • 真的下了苦功夫一步步深挖,還是因為聰明而走了捷徑並且自我暗示合理性?
      • 沒有研究明白時,能否誠實說出不明白、不清楚、不懂?
    • 這包括是否清空個人假設進行基礎調研、對結論保持理性信心,以及在不明白時誠實承認。

客觀、創業者心態的重要性:解決代理人問題的關鍵

創業者是一個特殊的人群,他們善於用事實驅動的獨立思考對抗群體思維,可以超越代理人思維,用極致的延遲滿足精神來抵抗認知偏差,也善於設立遠大的目標但保持耐心剋制。

XVC 的行為準則有兩個關鍵詞:客觀、創業者心態。這兩個關鍵字分別包含了三層意思。

  • 客觀的三層意思:
      1. 追求對客觀世界的認知的好奇心
      2. 就事論事,獨立思考,事實驅動(重視第一手事實發現、尊重現象),時常自省
      3. 追求客觀結果優先於追求主觀感受,將心比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 創業者心態的三層意思:
      1. 長期價值驅動:不管做人、做事、做決定,都要有長期主義精神
      2. 追求卓越,剋服惰性和風險厭惡的情緒
      3. 關注機構自身的永續經營,在做重要決定時以基金的長期目標為主

XVC 定義的行為準則,最重要的是希望新成員能夠堅持獨立思考,超脫代理人思維枷鎖。新員工培訓的時候,僅僅講一講是沒用的,重覆講也沒用。企業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選育用留汰、考核、內部溝通機制、決策機制、利益分配機制,都需要體現精神。

甚至創辦人都有代理人的問題

新創公司甚至創辦人都有代理人的問題的原因在於:

  1. 訊息繭房:雖然創辦人和公司的長期利益是一致的,但老闆的身份,很容易長時間無法獲得某些重要的訊息,以至於對市場、對自己的組織產生認知偏差。針對這個問題,XVC 的做法是陪同做一個「事實驅動的面試陪聊官」。陪聊背後,是要做很多調研工作的,比如做獨立的客戶調研,匿名地訪談離職員工,匿名且獨立地訪談供應商和分銷商,常常能獲得一些創辦人不掌握的事實和看問題的視角,再提供給他來自己做判斷。
  2. 將 VC 視為老闆:有部分創辦人會 「to VC」,這就是典型的陷入了代理人思維枷鎖,會對公司有傷害。這種情況其實挺普遍的,因為在創辦人眼裡,當他需要錢的時候如果融不到錢,他的公司就死掉了。一些投資人,有時候會給出沒有事實根據的看法和建議,還比較強勢,這就會讓一部分意志不堅定的創辦人失去自我。還有一些投資人,針對表現比較好的明星企業會 “投人所好”,總是順著創辦人說話。有時候,不要過多的考慮投資人的感受,做對公司有益的事情反而是對投資人幫助最大的事情。

從大公司學習解決代理人問題

優秀組織的時候,往往有兩個看不見的循環,來維持比較長期的組織戰鬥力。一個是「人才循環」,還有一個是「價值觀循環」:

正向人才循環的三個要點

要永遠把競爭對手、其他組織的優秀人才吸引到你這裡來,然後淘汰出去不好的人。其實,大部分創業企業都做不到這三點:

  1. 吸引招納優秀的人才
  2. 識別並且重用優秀的員工
  3. 同時還要淘汰態度和能力不好的員工。

幾乎所有的優秀組織,都極為重視這三點,而且一般都做得比較好,例如拼多多、華為、美團、谷歌、微軟、亞馬遜等等,沒有例外。

我們評價人才循環體系是不是做的好可以透過這個問題:「公司 700 人,大部分你不熟悉,假設基層有 7 個特別優秀的年輕人,大部分是最近 1 年加入的,但他們的業務能力、領導能力都有巨大潛力,只靠現在組織裡的人和體系,能不能在未來 3 到 5 年,自動把他們識別出來,然後自動地安排到最關鍵的崗位上去?」

招聘體系、績效體系、晉升淘汰機制,如果這些體系的效率沒有別的企業高,那麼你的優秀員工就會和別的企業的平庸員工交換,你的人才循環就是負向的。

7-11 便利店案例

  • 7-11 便利店是加盟制,這一制度的好處是能夠讓訊息權和決策權合一,也能夠極大的激勵一線員工的工作動力。他們的每個店長都是小老闆,可以自己做主管理一個自負盈虧的單元。
  • 7-11 對加盟者的素質和個人條件有較高要求。在素質方面,強調經營者要嚴格遵守其經營原則(鮮度管理、單品管理、清潔明亮和友好服務)。個人條件包括健康狀況、對便利店的理解程度、性格、夫妻關係融洽與否、孩子大小及本人的年齡等。
  • 7-11 用加盟制來解決代理人問題,每一個主要的決策單元在門店店長那裡,店長做大量的經營分析,保證門店的運營。

拼多多案例

  • 拼多多用了一個極端甚至冒險的方法:承認代理人問題 的存在,不去強調和它對抗,甚至利用它,推行服從的文化,不鼓勵基層員工過多思考,也不開放工作職責之外的訊息權給他們。同時,建設一個高效的數位化決策反饋系統、任務分工系統,實現比較中心化的決策,中層、基層員工都只有很明確的 KPI,不需要大局觀,有點像電影 “Ander’s Game”。
  • 這種方法極致高效,拼多多的全職員工只有 1.7 萬,相比之下,阿裡巴巴是 20 萬,京東是 50 萬。

不過,7-11 和拼多多的方法都只適用於很少的行業,大部分行業是用不了的。很多行業用不了加盟制,拼多多的方法更是難學。尤其是那些業務鏈條很長、反饋周期很長,還有非常多跨組織、跨實體協作,需要授權基層做很多決策的行業。

然而,7-11 和拼多多的方法雖然不通用,但還是找到了一些共性:

    1. 所有的成員都努力地工作
    2. 各個層級、主要的決策單元能夠做和組織長期目標一致的決策,他們的行為都和企業的長期利益基本一致

反過來,平庸的組織,往往是成員並不勤奮工作,或者各個層級的行為常常和組織的長期目標不一致,導致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表現平平甚至失敗。

做好人才循環的關鍵

創業企業的創辦人,即使是十年的連續創業者,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反覆不斷地驗證 PMF上,根本沒有時間去深入思考和學習組織建設的問題,更沒有機會去實踐和犯錯。這幾件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創業企業常在以下三件事上遇到挑戰:吸引優秀人才、識別並重用優秀員工,以及淘汰態度或能力不佳的員工。這些挑戰通常源自於無法保持客觀、缺乏時間深入思考組織建設,以及創業者本身面臨的角色困境。

基於事實的用人決策

CEO 的觀念決定了他的行為,也長期影響整個組織的行為和競爭力。要改變 CEO 的行為就要改變他的觀念,但觀念很難被改變,只能靠 CEO 自己開悟。XVC 選擇做的是嘗試創造 CEO 自己開悟的環境和場景。

創業者常因情感因素或逃避痛苦而難以理性裁員,但經驗顯示,多數創業者後悔的不是裁掉員工,而是沒有及早裁員。XVC 通過「事實驅動的陪聊服務」,幫助創業者在用人上保持理性,並建立正向的價值觀循環。當事實驅動的鏡子往往立竿見影,但改變創辦人觀念和習慣很難。大部分時候嘗試不成功,但仍要堅持,因為偶爾的一點作用就能創造巨大價值。

XVC 的投後服務核心是幫助創業者形成「基於事實的獨立思考」習慣:

  • 支持創辦人在用人決策方面保持理性,促進正向的價值觀循環,也常透過陪聊服務幫助創辦人解決代理人困境。
  • 透過陪面,有可能讓創辦人明白:
    1. 招聘之前要書面定義人才畫像,有的放矢。大部分創業公司沒有科學明確地定義人才畫像。人才畫像是基於素質的素質模型。
    2. 面試不要看感覺,要用事實驅動判斷候選人能力,忽略候選人對自己的好感、對公司的好感帶來的好感偏差。大部分優秀的面試者都會表現出對你的喜愛,那是表演,不要被影響。
    3. 面試時一定要記筆記,否則只能記住感覺,無法記住事實,導致無法有效決策和針對性背調。詳細面試筆記確保面試質量,提供決策依據,並建立科學的招聘流程。
    4. 不要根據簡歷中經驗的行業相關性來預測候選人是否適合,而要根據歷史行為判斷能力模型是否符合。

案例:矽谷文化的招聘挑戰

  • 一位 CEO 想招聘來自蘋果的工程師,但對方提出了對公司不夠友好的條件。
  • 我們協助 CEO 評估,發現即使該工程師只工作六個月,對公司帶來的價值仍遠大於風險。
  • 最終錄用此人,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公司能力。

還要建設企業文化,形成價值觀循環

價值觀文化的核心意義

Oppo/Vivo 的本分文化、拼多多的本分精神,以及華為的奮鬥者文化,核心都是為了對抗群體思維和代理人問題,以實現組織內部價值觀的統一。

然而,管理員工的價值觀不能依賴喊口號或高壓策略。正確的做法是順應人性,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透過系統化的設計將價值觀融入企業運營,並加以鞏固。

價值觀循環的三個要點

  1. 讓符合價值觀的行為被看見
    • 例如,對於在春節期間堅守崗位的員工進行公開表彰,使其行為得到認可和鼓勵。
    • 華為要求核心員工簽署奮鬥者協議,即便選擇不簽也可以,但不會被重用。當被問及如何分辨真奮鬥者與假奮鬥者時,華為高層的回答是:只要不搞兩面派,能一直假裝奮鬥者,就會逐漸成為真正的奮鬥者。這種哲理強調的是行為的持續性和正面影響。
    • 同樣地,每個人都是代理人,有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但當我們持續假裝創業者,並以行動體現這種身份,我們最終會真正成為創業者。
  2. 建立顯著的監督與提醒機制
    • 設置能啟動員工自動控制系統的外部提醒。例如,在銀行櫃臺或咖啡店安裝攝像頭後,員工的行為往往會更規範、更貼近價值觀。這種“監督”設計本質上是一種提醒,幫助員工自我調整。
  3. 讓不符合價值觀的人離開
    • 價值觀是一種篩選機制,幫助企業將不認同文化核心的人逐步淘汰,從而維持組織的健康運行。

企業文化的自我削弱與增強規律

  • 好的行為模式:例如勤奮、擔當、勇於承擔風險,這些行為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往往會逐漸減少,呈現出自我削弱的特性。
  • 壞的行為模式:例如甩鍋、浪費、部門間的對立等,這些隨時間和規模的增長反而會逐漸增多,形成自我增強的惡性循環。

這兩個規律導致企業文化常有向變壞的趨勢,即使花費大量精力建立了良好的文化,也可能隨著時間變質。因此,企業必須持續鞏固價值觀文化,防止良好行為模式的流失,並及早剷除不良行為模式的根源。

創業者精神:獨立思考與延遲滿足

獨立思考:超脫代理人思維的枷鎖

創業者精神的第一要素是獨立思考,擺脫代理人思維的限制。群體思維是獨立思考的對立面,而獨立思考類似於馬斯克所提倡的 "第一性原理",強調回歸問題的本質。

代理人思維枷鎖指的是因過度關注領導怎麼看自己而產生的動機。這種心態會削弱思維的敏銳度,讓人看不清事實,並導致短期不理性的行為。例如,為了短期業績而進行過度促銷,損害品牌價值;或者向分銷商壓貨,滿足當前指標,卻忽略了終端銷售的實際情況。

在基金行業中,也存在「to LP」的現象。特別是對於依賴單一大 LP 的基金,基金經理常因迎合 LP 的偏好而影響決策質量。而 LP 的代理人也可能揣測上層意圖,層層代理導致整體決策效率低下。

延遲滿足:創造長期價值的基石

創業者精神的另一核心要素是透過極致的延遲滿足來創造長期價值。優秀的創業者具備延遲滿足的特質,這幫助他們抵抗各種認知偏差,並在設立遠大目標時保持耐心與克制。例如《思考,快與慢》書中提到的認知偏差,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延遲滿足的重要性。

當面臨不利環境時,優秀的創業者會自我調整情緒,保持微樂觀態度。他們會拉長時間維度來觀察問題,將當前的困難與過去的挑戰進行比較,從而保持清晰的判斷。

微樂觀情緒與發現機會之間是一個相互增強的正向循環。只有當你相信機會存在時,才會用心去尋找;而當你發現機會時,信念又會進一步鞏固這種樂觀情緒。

結語:擁抱創業者心態

世界上的投資機構只有兩種,一種是創業者型的投資機構,另一種是其他。創業者永遠是極少數。

從 XVC 網站上線的第一天起,首頁只放了一句話:「我們是創業者,只是恰好選擇了 VC 行業。」 這句話始終提醒著我,也提醒著 XVC 的每一位成員,時刻堅守初心,將創業者精神融入我們的行動和決策中。
  • XVC 追求長期價值投資的「招式」:投資於長期結構性變化驅動的新 PMF、自增強特徵的長期競爭優勢,以及能打勝仗的優秀組織,
  • XVC 持續創造價值的「心法」:創業者精神。

創業者不僅僅是一個身份,更是一種態度,而要保持這種態度,需要時刻對抗人性的弱點。

在 Threads 查看

關於創業者心態,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

Founder Mode:AI 時代創業者更應該重視的管理方式
YC 創辦人 Paul Graham 最近寫的一篇文章《Founder Mode》,引起了新創圈的熱烈討論,這篇文章的啟發來自 Airbnb 創辦人 Brian Chesky 在 YC 內部的分享。 2019 年,Airbnb 正在全速擴張,但 Chesky 卻感到自己與公司日益疏遠。他發現,公司變得官僚化,決策效率低落,甚至他自己都被排除在公司重要會議之外。這段經歷讓 Chesky 深刻意識到,創辦人必須突破官僚體制,保持對公司的掌控和洞察力。這也是創辦人模式(Founder Mode)誕生的契機。 創辦人模式的核心意思在於,當一家公司成長到一定規模,創辦人面臨的挑戰不再是「打造產品」或「尋找市場定位」,而是如何在層級化的組織中維持對公司的掌控和洞察力。隨著公司擴大,創辦人常常會被建議去「放手」,交由專業經理人和高層管理團隊處理公司運營的細節,但這可能導致創辦人與基層脫節,難以理解真正的問題和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