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我」到「無我」的三個修行階段

從自我肯定、自我提昇,到自我消融,是從「自我」到「無我」的三個修行階段。事實上,在未肯定自我之前,是無法達到無我的境界。所以,我們必須先從「自我肯定」練習起。

(這篇原本是計劃要寫在 [心得] 法鼓山 26th 自我超越禪修營 (原社會菁英禪修營) 中的學習心得,最後因為考慮篇幅長度獨立出來。)

認識自我:先要「有我」,才能「無我」

當一個人傷痕累累、支離破碎,如果我們還要他放下自我、學習無我,只會雪上加霜、滿目瘡痍。他最需要的不是拯救別人,而是關愛自己;這不是自私,而是自愛。當一個人頭破血流、心靈重傷,能夠正常呼吸,已屬萬幸。要求大海浮沉的遇溺者,去拯救另一位遇溺者,簡直癡人說夢。

相反,當他完全療癒,健康成長,充滿個人魅力;這時,讓她謙卑修為自己,正好對症下藥。聖嚴法師認為生命轉化有四個階段:「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首先是認識自我,就是深刻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和需要;否則,這個「我」只是重複根深蒂固、自動導航的習性反應。唯獨認識自己,洞察內在動機,才能突破框框,持續成長,逐漸消融自我,當下覺醒。

成就和挫折使人產生了愛和憎。

愛什麼?首先是愛自己的身體所擁有的生命,有了命,另外想愛的東西就多了,財、色、名、位、權、勢等,恨不得整個世界都屬於我的;憎什麼?世事無常,包括老命在內,一切的東西,都不能保有多久。因此,憎那身體加生命所構成的自我,是那般地脆弱與無奈。

因此,愛和憎相加,也等於「自我」,它的另一個代名詞是「無常」。

自我肯定:肯定自己的優缺點

肯定自我,一定要從了解自己開始,知道自己的缺點有哪些?有什麼壞念頭?缺點和壞念頭並不可怕,只要把缺點改掉,壞念頭去掉,轉惡為善,就是自我肯定。但是我們的念頭常常心猿意馬,不容易受控制,以致於很難讓自己該想的時候就想、不該想的時候就不想;要做就做、不做就不做。這是由於習慣使然,也是自己內在的煩惱自然而然不斷湧現的結果。

所以,我們平常一定要做修身養性的工夫,譬如念佛、誦經或禪坐。通常我們不修行的時候,不會知道自己的頭腦其實是在胡思亂想。譬如在誦經念佛時,才發現自己的腦袋常常有綺思遐想等妄念,這一類的念頭,特別容易在修行時浮現,也特別容易被發現。藉由修行,能夠培養我們的覺照力,在覺察缺點之後再進一步改正,這就是自我肯定的過程。

自我肯定必須是肯定自我的優點,也肯定自己是有缺點的,肯定了自己的優點跟缺點之後,就能夠獲得自我的成長。

自我成長:智慧與慈悲

自我成長,成長什麼?成長自我的智慧與慈悲。

要在日常生活中成長自我的智慧與慈悲,當從慚愧、懺悔、感恩、以及迴向四方面努力。

慚愧是修行的基礎,否則不會懺悔,也不會感恩,更不會發願迴向。對不起自己是「慚」,對不起他人是「愧」;有慚於己,有愧於人,就是慚愧。我們見到任何人、到任何地方、參與任何團體,都要思考自己對他們有什麼好處?對他們有什麼傷害?
所謂好處不一定是給錢,壞處也不一定是詐欺,而是對方有沒有得到利益。如果沒有讓對方得到利益,或沒有讓對方得到應得的利益,就是對不起他人,要生慚愧心;跟人相處,沒有讓自己成長更多、成長更快,也要慚愧,覺得對不起自己。

「感恩」不僅是一般人所說的回饋,應該是飲水思源,感念之情常繫心頭。所謂恩人,究竟是誰呢?除了父母是最親的恩人之外,凡是在你的生命中對你有益有助的人,都是恩人。

恩人可有兩類:一是為你順水推舟的人(順增上緣)、二是使你逆水行舟的人(逆增上緣)。一般人僅以順水推舟的人為恩人,給你打擊、批評、誹謗、阻擾的人,便以為是仇人。其實,那些人使你從逆境中受到鍛鍊,助你久煉成鋼,豈可以說不是恩人?

其中,智慧是如何得到的?有三個方面:

  1. 第一是聞慧,從聽講開示、看佛經書而摒除邪見,建立正見,信因果,明因緣。
  2. 第二是思慧,以禪觀的方法,做思惟練習,從思惟而得一心的定境,由定力而產生明晰的智慧。
  3. 第三是修慧,學以致用,把學到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出來。就是[[修戒、定、慧的三無漏學]]。

自我消融:無限自在與無限包容

有了成就,而能不執著成就,便是自我消融。完成自我的消融,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了。

徹底地消融自我雖不容易,但也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包容心、關懷心、無私心。總而言之,做為一個人,必須先要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唯有能夠自我肯定他人能的人,才有自信心來努力提昇自我。多冤枉路對一個學佛的人來說,最終目的乃是成佛,如果能夠透過無限的包容與平等的關懷,來廣結善緣,普濟眾生,將來一定能夠消融自我,成就佛道。

《金剛經》裡,尚有這樣的幾個名詞:「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相」是個人與另一人相處而存在;「人相」是因為我相而存在;「眾生相」是從我與許多人相處而存在;「壽者相」是自我中心在時間上的延續。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便不會感覺到我的存在,因為有我與別人的相對比較,才有自我價值的出現。

我的成敗得失,是相對於別人的存在而浮現出來。一旦能夠把自我價值的情執化解消融,便會體驗到《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四相,其實就是自我的消融,也就是自我的最高人格的完成。消融了自我的執著、自我的煩惱,便能顯現出無我的大智慧以及平等的大慈悲;實際上就是自我的無限自在與無限包容。可以稱之為空,也可以稱為無我、無相、無住、無念,一切都無,唯有智慧與慈悲的功能,在世間的眾生群中,永無休止地展現於無窮空間及無盡時間的內外中間。

消融了自我的執著、自我的煩惱,便能顯現出無我的大智慧以及平等的大慈悲;實際上就是自我的無限自在與無限包容。可以稱之為空,也可以稱為無我、無相、無住、無念,一切都無,唯有智慧與慈悲的功能,在世間的眾生群中,永無休止地展現於無窮空間及無盡時間的內外中間。

參考資料

法鼓山有聖嚴法師在世時出版跟宣揚佛法的所有彙編,有興趣的可以直接看電子書: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也有手機 APP 可以免費下載隨時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