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挑戰時,6 種不同層次的思維方式

心理學中有句名言:「每天重複相同的行為,卻渴望得到不同的結果。」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疑惑:為什麼一個問題剛解決,新的問題馬上又出現,讓人陷入無止盡的內耗?

這篇文章根據 YouTube 影片的分享,整理一個思維模型,這個模型能加深我們的思考層次,讓我們看清許多問題的本質。這個理論將我們對事情的思考分為六個層次,並幫助我們找到應對痛苦的具體方法。

結果不如意時,六種不同的思維層次

(1) 環境層:歸咎於外部環境

在這個層次上,人會傾向於向外尋求解決方法,將問題歸因於外部環境。例如,孩子成績不好,可能歸咎於學校環境;生意不佳,可能認為是市場競爭激烈。這樣的思考方式,重點在於改變外部環境,透過外部調整來解決問題。這樣的思考方式往往侷限在「抱怨環境」的層次。

(2) 行為層:歸咎於行動不足

當人們進入行為層,會把問題歸因於自身行動不足,並開始付諸行動來解決問題。這一層的人是「行動派」,強調「行動、行動、再行動」。例如,當客戶不多時,他們會自我激勵去多打電話;或是工作量大,便會延長工時來彌補不足。這樣的勤奮確實能帶來部分改變,但若思維停留在此層,問題的根本或許仍難以解決。

(3) 能力層:歸咎於能力不足

在能力層,人們開始重視自身能力的提升,認為問題的根源在於自己能力不足,因此會主動學習、尋求方法來解決問題。例如,若收入不足,便會去學習新的技能或提升經營理念;工作不順利,就去研究高效的工作方法。這樣的人被稱為「戰術家」,他們相信「方法總比問題多」。若結合行為層的努力,通常可以在工作上小有成就,但要達到更高層次的突破,還需要往上思考。

(4) 信念與價值觀層:專注需求與價值

進入信念價值觀層,人們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件事、每個人、每個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並對自身的價值排序有所認識,依此做出選擇。信念與價值觀幫助我們選擇「該做什麼事」,而非僅僅「如何去做」。這一層的人更專注於自己的需求與價值,是「戰略家」,他們的選擇往往源自內心的價值衡量。信念層是幫助我們分清方向的關鍵,選擇要追求的事情,而不是單純解決問題。

(5) 身份層: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身份層次的高低決定了個人對信念的深度認識。當面臨選擇時,他們會首先問自己「我想成為怎樣的人?」這樣的身份認知引領了每一次的選擇與行動,並塑造了未來的方向。這一層次的人會在內心堅定地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並選擇符合這個身份的行動。

(6) 精神層(願景層):如何為他人奉獻?

精神層次,即人生的使命與願景。此層次的人不僅著眼於個人的成就,而是更願意為他人奉獻,改變世界。他們不再為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努力,而是為了更大的使命付出。例如西遊記中的唐僧,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願意堅持取經的使命。這樣的人是真正的領袖,因為他們的目光超越個人利益,重在對世界的貢獻。

實例分析:夫妻之間的思維層次差異

一位學員抱怨她的丈夫越來越不在意她,經常忘記紀念日,讓她感覺自己不被重視。但丈夫不以為然,認為忘記是因為工作忙碌,並非故意忽視她。這兩人之間的問題,正好展示了不同層次的思維差異。

在丈夫的角度,他將問題歸因於客觀環境,認為忙碌的工作導致他無法顧及紀念日,這屬於「環境層」的思維。而妻子若也在同一層次與他討論,可能只能陷入爭辯,難以解決實際問題。然而若妻子能從行為層或更高層次的信念層出發,可能效果會更佳,例如建議丈夫提前安排紀念日準備,讓丈夫感受到這份關心的用心。

要應用這個模型,首先要記住六個層次及其邏輯關係,並刻意在生活中練習。例如,在夫妻的例子中,如果丈夫能從環境層上升至行為層,便能主動安排紀念日的驚喜;而若再上升到信念層,他可能會從重視家庭情感的角度去理解並珍視每一個紀念日。

上層與下層的關係

思維模型的上三層(信念、身份、願景)會影響下三層(環境、行為、能力)。當我們改變信念、重塑身份、建立願景,下三層的能力、行為與環境自然會隨之改變。反之,若只停留在下三層的思考,則很難突破現狀,可能只是無目的地徘徊、內耗,感到迷茫與焦慮。

結語

https://eatthebook.com/booklist45/

如同《原子習慣》的三個層次所說,我們可以發現思維的層次不同,解決問題的途徑也會不同。低層次的思維,往往著眼於問題本身,而高層次的思維,則重在提升自身意識,使問題不再存在。正所謂:「心對了,人就對了;人對了,世界就對了。」段位的提升,不在於技巧方法,而在於心力的修煉。讓我們學習這六個層次,運用高維的方式去思考問題,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方向與意義。